关灯
护眼
字体:
《工厂的故事》第五章 第十六节 开发双轮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六开发双轮机

工厂成了明星企业,产品也因此而畅销,厂领导班子依然保持着清醒,时刻关注着企业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吕洪波发现,近几年的产品销售后,仍有少量产品送回到厂里返修,售后服务部的几位师傅,一直闲不下来,总是有少量的机子送到厂里来修理。针对这些,他找到了汪若愚:“若愚,我觉得咱们的产品,总还是存有一些问题。售后服务的人总还是闲不下来。你去查一下,究竟是些什么问题。”

汪若愚也有同感,点头认同,立即去了售后服务组,查看了他们的工作纪录,从纪录中发现,送来返修的机子中,大多是因为齿轮损坏送来的。售后服务的几个师傅还对他说:“从损坏齿轮的齿形断面来看,有很大一部分不像是新折断的,像是原来就已经有裂纹了。”汪若愚又拿起一个更换下来的废齿轮看了,果然如此。

为了彻底找出根源,汪若愚首先来到装配车间的试车台旁,传动箱装配好后都要放在试车台上试车,试车时箱体内加满了柴油,启动试车台电机,让箱体内的齿轮和轴运转。运转过程中,检验员要逐台观察箱体外有无漏油的地方;仔细倾听齿轮和轴在运转中,有没有杂音。把因各种原因出现的漏油,工作中的磕碰而使轮齿损坏,或者转轴弯曲等现象而造成的不合格的产品,挑了出来。再由装配工排除所发现的问题,重新装配后再试车。

经过这样试车出厂后的数万台产品中,仍有少量的机子送回厂里来维修,这让汪若愚意识到,真正的根源还没找到,问题还是存在,他反复思考后推断出,齿轮在热处理淬火的过程中,可能就有少量的轮齿就已经出现了裂纹,或者是裂开了一半,只是没有脱落。装配后的试车,因为没有带负荷,仅是空车运转,这些齿轮仍然能够工作,发现不了。可农友购机后在田里耕田,带上了负荷,这些产生裂纹的齿便很容易脱落。

吕洪波同意汪基愚的分拆,但作为“省名牌产品”的“向阳牌耕田机”,这一现象决不能听之任之。他对汪若愚说:“这个问题也必须解决,不能任它长期存在下去。”

齿轮在热处理后出现裂纹,根源在热处理工序。为了找出问题,汪若愚开始在热处理班,严格地跟踪热处理工序的每一个环节,从高频加热的温度到淬火的冷却方式,再到回火的温度和时间,他都严格的把关,严格地按工艺规程办。可几个月后,仍然发现近几个月出厂的产品中,还有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在热处理工序中,还有一些未知的,一时难以找到的因素,导致齿部产生裂纹。可这些有裂纹的齿轮能不能在装配前,把它们挑出来,不让它装到耕田机上而出厂呢?汪若愚根据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想到了磁力探伤。

磁力探伤是对磁性材料进行磁化,来探测它内部缺?的一种无损的检测方法。磁铁材料进行磁化后,它表面的缺陷处的磁力线会发生变形,而逸出表面,形成漏磁场。将铁磁性粉未,施加在磁化了的被探伤的零件上,磁粉受漏磁场的吸引会吸附在缺陷处,从而能清晰显现出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汪若愚把他的想法和磁力探伤的原理,告诉了吕洪波,并申请购买一台磁力探伤机,吕洪波完全赞同。

探伤机买来后,安装在热处理班,并把齿轮热处理后的探伤,作为的一道重要工序定了下来,安排一位细心而负责任的中年工人来操作。所有热处理后的齿轮,都必须经过探伤。探伤合格的,才能转入装配。

探伤机投入工作后,热处理后产生的裂纹很容易地显现了出来,这些齿轮终于在探伤机上挑了出来。有时一天可检出一两个,三个月后竟有十多个有裂纹的齿轮被挑了出来,没让它进入装配。

这之后,因齿轮损坏的原因,导致农民来厂返修的现象已基本消失。向阳厂的产品的返修率在为减少,产品质量又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产品质量的提高,让产品的销售更为顺畅,销售集团成员间结合也更为紧密,他们休戚与共,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客户们都关心着向阳厂,维护着它,为它能更好地发展而献计献策。

主管经营的谢元科,与客户相聚的时间最多,联系的最密切,在饭局上或是其它的场合里,经常在一起谈论农机市场的新情况,新动向。这天,前来提货的农机公司的刘经理,在饭局上对同桌陪餐的谢元科说:“谢厂长,我跟你提个问题。”

“请说。”

“咱厂为什么不开发双轮耕田机呢?”

谢元科满不在乎地说:“双轮耕田机我看到过,那有什么好呀?不能乘坐,耕田的时候,人跟在后面扶着机子走,转向时还得把机子的后部抬起来,又慢又费劲。这机子能有多大的销量。”

刘经理听了说:“谢厂长,这你就不知道了,你可别小看了双轮耕田机。它虽有你说的这些不足,可它还是有着许多难得的长处。我发现,就是这些长处,让它近年来的市场份额在一天天扩大,销售已慢慢地火热起来了,连我都想买一些来试销呢。”

“对,是这种情况。”同桌的几个经理也都有同感。

谢元科问:“啊,你们也都想销售双轮耕田机?它能有些什么长处呢?你们倒是说说看。”

刘经理说:“你听我说呀。”接着他扳着指头,一条一条地说了起来:“第一,它的水田轮与犁之间的距离比单轮机要短,可在更小的田块里耕作;第二,在它两个水田轮上,可围着叶片上的圆弧槽上装一个用圆钢做成的钢环,钢环包在叶轮上,行驶时就可减少机子的颠波和对路面的损坏,可以开着机子在公路或田间小路上行走,甚至可以从家里一直开到田里去,我们的单轮机就不能,得抬着或用手推车运到田间;第三,因为是双轮,它的两个轮子还能够爬坡,一般的田埂都能随意翻越,甚至于一米多高,坡度为六七十度了陡坡,它都能很轻意的爬上去,这些就使它特别适用于山区的田间转移;第四,因为它是双轮,作业时速度虽说慢了些,可它特别的稳定;第五,近来发现,有人在它后部,装上一小型拖车,配上前轮的钢环,它竟能像手扶拖拉机似的在村与村之间搞起运输来。你说,有这么些优点,它能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吗?”说完他笑咪咪地看着谢元科。

“是的,双轮机尤以山区最为需要,销量还是很可观的。”另一位经理也即时补充说。

谢元科听后,也为刘经理说的双轮耕田机的这几条优势而心动,说道:“经你们这一说,这双轮机还真有它的长处,尤其是适合于山区使用。看来还真有开发价值。行,我一定把这些跟吕厂长说说。”

“对,应该这么办。”其他几位经理也表示赞同。

谢元科在厂务会上,把刘经理的建议说了,也说了自己的看法。吕洪波和汪若愚听后,也都改变了过去的成见,重新认识了双轮耕田机,同意开发双轮耕田机,作为厂里的第二个产品。其他的人也都一致同意,吕洪波当场就要谢元科,先选购一台市场最受欢迎,卖得最好的双轮机来。

没几天,谢元科买来了一台。吕洪波与生产和技术两位副厂长看了,也比较满意,吕洪波对汪若愚说:“若愚,你来主持设计。咱也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注意,不能完全照抄,不能落下侵权的嫌疑。有些地方必须作一些改动,改动后的功能能比这台更先进,那就更好。”

汪若愚答应说:“这我知道。”

接着又对秦明刚说:“明刚,没事你也要常去技术科看看,邦若愚在结构设计上出些主意,当个参谋。再说双轮机的传动箱体,有四根轴,孔距与直径都与我们的单轮机不同,镗孔专机肯定要重新设计一台,这以后都是你的活。我有空也会常去看看,先熟悉一下。”

秦明刚点头承诺。

第二天从售后服务组抽调伍顺祥,晏海燕和黄卫平到技术科,先把双轮机全部分解,供技术人员测绘,以后,他们就留下来参加双轮机的试制。只留下罗大安一人在销售科搞售后服务,自齿轮实行探伤后,这边的工作量也大大的减少,完全不需要三个人了,留一人处理其它问题也足够了。

样机分解后,首先就发现样机的传动箱体的材料是铸铁的,汪若愚说:“这一点必须与单轮机一样,改过来。咱们有大型冲压设备,冲压比铸造要快,还是采用4毫米的钢板,冲压成形后焊接。这样机械强度也不会降低,零件的重量也减轻了一些。秦老兄,你看怎样?”

秦明刚说:“行,我赞成。”

箱体改为钢扳冲压结构,由于钢板只有4毫米厚,上面不能安装滚珠轴承,所以,箱体上每根传动轴上,就必须如单轮机一样添加轴承盖来安装滚珠轴承。这与买来的样机就明显的不同了。

汪若愚说:“这就算是我们的第一项改进吧。”

其余的部分大家也说不出什么改进的意见,都按原件测绘了下来。

三个月后,样机制造出来了。试制组和技术科的人开着机子,一路来到田间试机。

晏海燕发动了柴油机,他把变速手柄由空挡挂到低速挡,合上离合器,两个水田轮缓缓地转动向前行走起来,机子后部的犁插入土壤,随着机子向前行驶,犁把一掀掀土块从土壤中切离,顺着犁壁的曲面翻转,向右边倒伏下去。机子不断的向前行驶,土壤一块接着一块的被翻转,有序地向右侧倒伏。晏海燕双手扶着机子的扶手,跟在机子的后面一步步地向前走着。机子顺着田边走到尽头,晏海燕抬起扶手将犁提离田面,同时左手把扶手下的捏手向上拉起,通过软拉线拉动拐臂,使箱体内左离合器脱开,左边的叶轮停止转动,只有右边的叶轮转动,右边叶轮绕着左边的叶轮,绕行了四分之一圈,机子向左转过90度,实现了转向。晏海燕将扶手放下,犁从新插入土中,随即左手指松开捏手,左离合器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合上,左叶轮恢复转动,两轮以平行地向前行走,机子沿着另一方的田埂直行,后续地翻耕着下面的土地。这样循环着由外圈向内一圈圈地犁着,直至把整个田块犁完。

经过几天的连续工作,耕犁了三十余亩田块,晏海燕在操作中,发现扶手与箱体的连接处出现了松动,他立即把这一现象告知了汪若愚。

汪若愚过来看后,说:“这可能是提犁的动作过于频繁造成的。耕作中,每犁完一条边,就有一次转向,就必有一次提犁的动作,每犁一圈就有四次提犁的动作,每一次动作都使得扶手与箱体的连接处,承受一次力的载荷,频繁地受力,也就导致扶手与箱体连接处出现松动。”

双轮机扶手与传动箱的连接结构,是把扶手的前端,罩着装入传动箱上部,用两个螺栓从侧面穿入扶手和箱体的两组孔中,用螺母从侧面把它们紧固。

秦明刚从受力的实况分拆了这一结构:这种紧固的方式,与提犁的动作所产生的力,不在一个方向上,提犁所产生的力是垂直于螺栓轴心线的,而螺栓的压紧力,则是与螺栓轴心线一致的,因此,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就容易发生松动。另外,扶手抬起和落下相对于螺母也有一个微小的旋转力,这也是导致连接处松动的另一个因素。

看出了这个结构的弊病,秦明刚提出改变箱体与扶手原有的连接方式,采用另一种连接方式:即在箱体上部的侧面与扶手端头,都改成一块8毫米厚的钢板,两块钢板面对面地贴着,再用四个螺栓把它们紧固。这种紧固的力,与抬起扶手提犁所产生的力,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在螺栓轴心线上的,另外也完全不存在任何的旋转力。一任频繁地提犁,也不容易松动了。

这样一改,减去了扶手前部罩住箱体的那部分,使扶手的整个长度减少了,既节省了材料,又减轻了重量。同时,还大大简化了扶手的制作难度。

试制组按照新的方案,对机子又作了一次改动,改好之后,再下田试验,扶手与传动箱的连接坚固可靠,再也没有出现松动的现象。

这是对外购的双轮样机的第二处改进。有了这两处的改动,咱厂的机子与买来的样机已完全不同。吕洪波认为,绝对可以排除侵犯专利权的嫌疑了。双轮机的主体设计,基本确定了下来。在之后的多次耐久性试机中,工作得很是正常。

人的思维有时是叫人难以预测的,以后的试验中,汪若愚竟受到旋耕机的启发,想把旋耕的方式运用到耕田机上来,他很快就设计出一对小型的旋耕滚筒来,把它装在传动箱下两面装水田轮的位置上;在两个旋耕滚筒的外圆上,分别错落有致地各装有24个旋耕刀。装上旋耕刀后,旋耕滚筒的直径约有叶轮的一半。旋耕作业时,把耕田机后部的犁卸下,新装一个阻力铲。在机子发动后向前运行时,旋耕滚筒就如同叶轮一样转动,使机子向前走去,后面操作的机手,须将扶手稍许按下,使阻力铲稍许插入土中,产生些许的阻力,使得前面的旋耕滚筒不能随意的如同叶轮似的向前走去,只能是在克服阻力铲产生的阻力后,一小步一小步的,一点点的向前行走,因为行走的距离很小,这就形成了每把旋耕刀对土壤地切削,它们把土壤一小块一小块地切了下来,实现了对土壤地“旋耕”。

这种“旋耕”的方式,在大型拖拉机上早已有之,用于对大面积土地的旋耕。现在在小小的双轮耕田机上也用上了它,试制组通过频繁地试验,发现双轮耕田机的“旋耕”作业,因为它体积小,最适合于城郊菜农对小块的蔬菜地的翻耕,机手只需控制好下压扶手的力度,掌握好阻力铲产生的阻力和前进的速度,就能很好地对蔬菜地实行旋耕。这对于一直使用锄和耙来挖地的城郊菜农来说,绝对是一种理想地耕作机械。

试制组对菜地地旋耕经过多次试验,已有了十分成熟的经验。汪若愚说:“咱还是把机子交给农友来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这样就能更快地推广开来。”一个一直跟着看的青年农民,有些跃跃欲试,自报奋勇地说:“我来行吗!”,汪若愚看着小伙子强健的体魄,聪慧的眼神,欣然答应说:“就是你了。”

经过试制组稍加培训后,这位聪明能干的小伙子,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领,开始了工作。

年青的机手双手把着机子的扶手,向下轻轻地施力,机子前方左右并排的两个旋耕滚筒,直径的一半陷入土壤里,数十把前端弯曲的旋耕刀,在土壤中缓缓地翻滚,土壤被它一片一片地切下,他稳稳地把着扶手,控制着前进的速度,一步步移动着脚步跟着机子缓缓向前行走,旋耕过的土地,松软细密。两只旋耕滚筒每次的作业宽度可达1米,工作效率相当于人工的10倍,不到一个上午的功夫,几大块菜地就让他旋耕完毕。

看着这细密松软的土块,小伙子特别地兴奋,喜形于色地跟试制组的人说:“这与人工用锄耙翻地相比,简直是没法比。十个人也不如它快,翻完这么几大块菜地,我也不觉着太累,比那轻松多了!”一旁观看的农友们也都交口称赞,点头认可,欣然接受了这一新的耕作机械。

新开发出来的双轮耕田机,可以一机二用,装上犁可以耕田,装上旋耕滚筒,可以对蔬菜地旋耕。这一与众不同,性能优良的新机型,经过《省农机站》的检测和监定,毫无悬念地顺利通过,很快就发放了《新产品鉴定合格证书》和《生产许可证》。。

又经过半年的生产准备,重新设计并制造出生产双轮耕田机的工艺装备和专用机床,第二年的春天,《向阳牌双轮耕田机》闪亮登场,投放市场。双轮耕田机销往山区,双轮旋耕机的销售对象是广大的菜农,种蔬菜又没有什么淡季和旺季,一年四季都得种,它的需求量也是很可观的。

单轮和双轮两种耕田机同时投放于市场,并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工厂的经济效益,又向前夸越了一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