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二十二 章 先立长子为储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深思熟虑,皇上觉得立刘荣为太子比较现实,这样名正言顺,群臣悦服,四海咸归,梁王也无话可说,而刘彘年纪太小,立他为太子,不是一条稳妥之路。

尽管栗妃是个争风吃醋、心胸狭隘的女人,尽管王娡的倩影宛如魔幻一般,不断浮现在皇上的眼前,尽管刘彘聪明悟彻,频现吉兆,但为了顺应当前和今后的形势,皇上经过三年多的犹豫,拎起来放下,放下再拎起来,反反复复,踌躇不决这个漫长而又痛苦的阶段,终于决定立刘荣为太子,至于薄皇后,她没有任何过失,不宜废黜。

主意拿定后,皇上长舒一口气,返回宫中,命令谒者把丞相陶青、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叫来。三位重臣来到宫中,给皇上行了大礼,然后找座位坐下。他们看皇上脸色凝重,也不知道皇上想说什么事,但他们作为皇上的重臣,以他们丰富的阅历,皇上绝对不会无事召集他们,于是一个个屏住气息,等待皇上说话。

皇上用眼睛看着他们,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对他们说:“太子之位虚悬快四年了,朕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一直为这个事闹心,迄今为止,朕终算想明白,决定沿袭立长的祖宗制度,立长子刘荣为太子,诸卿有何异议?”

丞相陶青一向以皇上为中心,对皇上惟命是从,即使皇上放一个臭屁,他都倍感馨香,如果让他搞意外神来一笔,或者说让他公开顶撞皇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因为他只知道迎合皇上,从公元前155年8月丁巳到现在,任丞相满打满算二十一个月的时间,期间虽然没有多大的建树,但与皇上从没发生过任何冲突,配合尚算默契和熟稔。他听了皇上的话,眨巴几下眼睛,站起来,走至丹墀前,不慌不忙地说:“陛下圣明,太子是国家储君,立谁为太子事关国运,但这是陛下的家事,臣等愚钝,不宜参言,应由陛下乾纲独断才是。”

皇上粲然一笑,朗声说:“这当然是朕的家事,当然应该由朕乾纲独断,但兹事体大,非同其它,卿等不可拘谨,不妨说一下你们的见解。”

陶青看皇上没有反感之意,继续吹捧皇上:“陛下自登基以来,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平定七国叛乱,打击恶霸豪强,体恤百姓,关心民瘼,无一日不操劳,无一夜不辛苦,一直无暇顾及太子之位,也在情理之中。今日一说,让臣等顿开茅塞,此决定上合祖制,下顺民心,于情于理,十分得体。若颁布之后,必将四海宾服,天下翕然。”

对丞相陶青的为人处世,皇上通过长时期了解,包括陶青以前任御史大夫以及后来二十一个月任丞相期间的表现,他觉得陶青富有才干,办事恭谨,不捋虎须,不批龙鳞,但顾虑较多,遇到事情魄力略显不足,用一句话概括:平庸但大面上说得过去。想到这些,皇上眯起眼睛,笑着对陶青说:“卿可谓善谀,把朕吹捧得高高的,但卿心地不坏,用意善良,朕听起来耳顺,心中怡然。”

“谢陛下褒奖。”陶青躬身作揖,暗暗为自己的回话符合皇上的心意而庆幸,放心地退到原来座位。

既然丞相已经表态,而且皇上对丞相的表态予以肯定和褒奖,太尉周亚夫等于前边有了现成路可以借鉴,不必独树一帜,他是一个耿直狷介、不爱附和别人意见的性格,尽管与皇上没有相左的意见,但他站在丹墀下,发言不卑不亢,甚至有些慷慨激昂,依旧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有棱有角、血热胆壮的军人:“太子之位虚悬将近四年,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曾一度引起个别诸侯的觊觎。七国之乱被平定,陛下的心也静了,有时间从容考虑这个问题,眼下陛下立刘荣为太子,深合立嫡立长祖制,臣无异议。”

皇上当然明白周亚夫所说的个别诸侯是谁,在平定七国叛乱战争中,周亚夫因为采取“避敌锋芒,深沟高垒”的策略,没有发救兵支援睢阳城的梁王刘武,梁王刘武为此耿耿于怀,经常在太后的后宫以及他这个做皇帝的御前说周亚夫的坏话,他正好利用梁王和周亚夫之间的矛盾,做了一个巧妙的制衡。看着周亚夫威武的身躯、黝黑的面庞和正直无私的两只虎目,他的心里油然生起一股崇高的敬意:“先帝曾夸卿治军严明,不畏权贵,缓急可恃,尽可使卿掌兵,不必多疑。七国叛乱,气势汹汹,朕及时擢拔卿为太尉,统领全国三十六位将军,讨伐叛乱诸侯。卿文韬武略,善于用兵,仅用一个多月时间,打败吴楚联军,不愧是大汉朝的擎天柱。”

“七国叛乱被平定,都是陛下英明指挥的结果。”在皇上欣赏的目光中,周亚夫步履矫健,返回自己的坐垫。

最后一位发言的,自然是大将军窦婴,他一双大眼睛光芒四射,圆脸微微发胖,红润而有光泽,只听他用低沉的声音说:“臣一向是立嫡长主张的忠实拥护者,反对所谓兄终弟及的观点,为此惹得太后大为光火,曾除去臣的门籍,梁王也视臣为眼中钉,肉中刺。尽管如此,臣为公之心,为天下谋太平之心,忠贞不渝,始终如一。如今陛下正本清源,立刘荣为太子,乃四海所望,天下归心。”

听了窦婴的发言,皇上不由感叹说:“当初朕在宴请梁王时,因喝多酒而失言,让太后、梁王产生错误想法,这个错在朕躬。卿为此受了一定的委屈,门籍被开除,不能进皇宫,朕当时不想让皇太后生气,在一旁只能干着急。后来的事实证明,卿的坚持颇有道理。在七国叛乱中,卿顾全大局,以大将军身份镇守荥阳,居中调度,北向邯郸,东扫齐鲁,为国建功,被封为魏其侯,岂不壮哉!”

“陛下说到臣的心坎里。”

“朕深知卿忠肝义胆,古道侠肠,想拜卿为太子太傅,为太子传授黄老之学,传授治国之道,不知卿意如何?”皇上看着窦婴一张又圆又胖的脸,心中充满殷切期望。

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是国家的未来,太子太傅是太子的师傅,肩负着传授太子治国知识和保护太子顺利即位双重使命,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对于皇上这个新的任命,窦婴感觉分量很重,他迎着皇上热辣辣的目光,来不及多想,再次叩头谢恩:“臣将竭尽股肱之力,为大汉朝培养一位贤明仁爱、体恤百姓的太子。”

对于窦婴赤诚的表态,皇上两眼放光,大加称赞:“只要卿有这片心,刘荣幸甚,大汉幸甚!”

既然皇上和三位重臣思想统一,下边该做窦太后的思想。皇上是个孝子,不想让太后生气,专门来到长乐宫窦太后的寝宫,把立刘荣为太子的意思告诉她:“母后,太子之位虚悬将近四年,不能再拖了。经大臣们商议,一致同意皇长子刘荣为太子,皇儿特来向娘禀告一声,望母后能理解皇儿的苦衷。”

太子之位拖延四年之久不能确立,与太后想立梁王刘武有着直接关系,当她听到从皇上的口中说出立刘荣为太子的话时,一张爬满皱纹的脸刷地沉下来,朝皇上发火:“皇上啊,皇上,弄来弄去,你弄出这么个结果,难道你当初的许诺不算了吗?难道兄终弟及这条路真的行不通吗?你的弟弟刘武贤明能干,在平定七国叛乱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让他为皇太弟,有何不可?有何不可啊?”

看太后发急了,皇上不愠不怒,有备不乱地说:“大臣们都是这个意见,看来兄终弟及这条路在本朝真的行不通。”

太后端起茶杯,啜一口茶水,浑身气得直哆嗦:“你把这个意见推到大臣身上,岂不是给哀家在使障眼法,哀家虽然眼睛瞎了,但心里像镜子一样明亮,这其实就是你的想法,你哄骗不了哀家。”

皇上沉默片刻,想用感情打动太后:“母后,皇儿知道你喜欢兄弟,但大臣的意见很统一,皇儿很难说服他们。”

“首先说服你自己。”

皇上把身子挪近皇太后,陪着笑说:“母后,不管你老人家怎么想,怎么说,皇儿永远是你的儿子,刘荣也永远是你的孙子。我们是你的手背,阿武是你的手心,这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老人家又何必偏袒呢,让刘荣当太子,也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再说了,阿武与皇儿相差无几,谁死在前边不好说呀。”

“说来说去,你还是一心在你的儿子身上。”太后摆着手,泪如雨下,很不甘心。

皇上想:“朕的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母后你的心思又何曾不在儿子身上呢?”但这句话他只能闷死在心里,不能说出口,只能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只见他噗咚一声,双膝跪在太后的面前,哀求道:“母后,皇儿若有得罪你老人家之处,请你老人家多多包涵。”

太后两只瞎眼淌着眼泪,嘴上哓哓不已:“麻野翘,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皇上,你的翅膀硬了,哀家管不着你了,只要你问心无愧,你去吧,去立你的儿子为太子吧。”

听了太后的话,皇上觉得太后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大臣的意见,只好缓缓地站起来,伤感地说:“母后,你老人家别着急,皇儿会给你慢慢地解释清楚。”说着,步履沉重,走出太后的寝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