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相真言》一、谈玄论道遇高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越是个很古怪又很有意思的年轻人,他装满了满脑子古怪的想法,经常做一些荒诞不羁、令人哭笑不得的古怪事。别的年轻人大多喜欢娱乐、运动、逛街、恋爱什么的,他却对另一样事物情有独钟,那就是佛道两家的修炼功夫,渴望哪一天能够真的修炼有成、成仙成佛。为此他在大学期间不抽烟、不喝酒、更不谈恋爱,美其名曰“固精养气”。因为抽烟、喝酒特别是房事,那是特别伤精气的,会损伤人的寿命。这引来不少人的嘲笑,许多人赠送了给他一个雅号“杨半仙”。但是杨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旧孜孜以求他的修仙大业。

为此他翻遍了佛道典藏、玄学经典,也没找到一种最适合的修炼功法。网络时代资讯发达了,他也喜欢在网上查查这一方面的资料,有时也在各种丹道、禅定之类的修行论坛潜水或者发帖子,也没找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

论坛上曾经有一句跟帖深得他的赞同,那是一句话“当今世界,最不缺的是秘笈,最缺的是毅力”。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知真假的修行秘笈就放在书店或者书摊上随意买卖。就算这些书籍里面没有核心的功法,但是如果有毅力的话,打坐入定、练气筑基应该不成问题,而往往现代人最缺的就是毅力。人们更渴望速成的快餐,却不喜欢精雕细刻的美食。

大学四年杨越只是修炼了一套道家最普通的炼精养气的功夫,身体是炼得百病不生了,但离真正的仙佛之门还是有很长的距离。他所要做的主要还是学习佛道玄学方面的各种知识,将之融会贯通,争取自己探索出一套融合各家的修炼法门。

大学毕业之前,他无意中从购物网上淘到了一本“修真秘笈”,是一本薄薄的线装小册子,大概只有一百页不到。书页已经发出深黄之色,是清代光绪年间的手抄本,字迹很是潦草,很难辨别清楚。而且对于修行的具体方法说得也很模糊,只是讲了这一门的修行原理。文章不足两万字,以诗文、偈语的形式修成,叫人很难理解。

这门秘笈名叫《法相真言》,分为法相篇和真言篇两部分。法相篇讲的是具体修行之法,它是一种观想炼神之法,似乎融合了佛家的观想禅定和道家的存思炼神两方面的精华。书中认为人是由精、气、神三方面组成,修炼精气只是养生之术,离真正的仙佛之道还很远。只有炼神才是真正的仙佛大道,而炼神之术最直接的无过于佛家的止观禅定和道家的存思炼神了。《法相真言》的修行原理就是修炼人的元神,通过元神的强大反过来淬炼自身的筋脉骨骼,最终元神和肉身破碎虚空、成仙成佛。元神也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甚至于显现在人们面前。而且这种显现在人们面前的面貌,并不是修行人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是极具壮观和威严的姿态,又被称为本尊法相。它分为金身相、报身相、华身相、法身相四种,也代表了四种由高到低的成就。它有十二层修法,观想、加持、金身、出窍、炼神、报身、道胎、婴儿、化身、变化、凝练、大乘。真言篇则比较简单了,这是一种神通法术,配合着法相篇一起修炼,一共是“三十六字真言”,每种法相九字,每种次第三字。相互变化,无穷无尽,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妙用。

第一层观想的原理是在入定之中观想自己的身形面貌,观想自己笼罩在耀眼的金光之中、端坐在明净平滑的水面之上,周围刹那变成祥和优美的人间仙境。一开始修行,杨越就感到极大的困难,一是入定的时间太短、二是无法观想出自己的面貌。这种观想不是冥思苦想,要在入定中清晰地观出自己的金身相。杨越练了有大半年,也没什么起色。他就弄不明白了,既然是“观”,那就是用眼睛看了,可是用那只眼睛才能“看”到呢?

他想毕业后到各地去寻访高人,一定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可是还没等他毕业,就出了一个大问题,他穿越了。那是六月份的一个晚上,他偷偷跑到学校后山顶上打坐观想,突然下起了雷暴雨,一个恐怖的火蛇般的闪电卷住了他。他的身体瞬间麻木了,他只闻到一股枯焦味,闪电把他卷到一个黑暗的空洞中,一阵头晕目眩,就来到了眼前这个世界。

好容易才弄清楚这是什么时代,这是东晋永和三年,离那场著名的“兰亭集会”还有七年的时间,不知会不会遇到书圣王羲之本人了。此时正处于南北分裂时期,南方是偏安的东晋王朝统治,北方则是五胡十六国混战。按照杨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北方大部分现在处于后赵的统治下。不过羌族的姚氏、鲜卑的慕容氏、郅族的蒲氏已经有了兴旺发达的迹象。

此时正值晚秋季节,空气中弥漫着肃杀苍凉的气息,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寒冷。杨越穿越来的时候还是初夏,他只穿了一身T恤和运动裤,不由得懂得发抖。看来这几年的修炼用处不大,这么一点寒冷就受不了了。

他身上没有钱,又饿又冷又累,好容易找到一家山里的小寺庙落脚。借了一套和尚穿的僧衣来穿,小沙弥见杨越衣着怪异、装束奇特,不像个中原汉人的模样,心里大感奇怪。不过听说中原大乱、五胡乱华,也有不少来自西域和海外的胡人来到那里,也许这家伙就是胡人中的一支而已。杨越要是知道这个小沙弥把他当成了“胡人”,不知会有什么感想?

在寺庙里吃了一碗粥暖暖身子,杨越没有立即离去,而是在寺庙里面转了转。他现在要是离去的话,估计连吃饭都会成问题。现在只有多留几天了,看有什么赚钱的方法。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这个时代,生存真是一个大问题,杨越发觉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那些知识一点也用不上。到了这里,杨越特别想念自己的父母,不知他们过得可还好吗?可真想能够早点回去,他自己也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莫名其妙来到东晋这个时代。他想到自己想要回去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活”到自己的那个年代,也就只有成仙长生不老一个途径了。可是自己练了四年也没多少成就,就凭自己几十年有限的生命就能做到?

他心里有些郁闷,独自在寺院后山的塔林那边行走,这些石塔下面埋着寺院历代高僧大德的肉身或者舍利,是整个寺院的胜地。这座山叫梅花山,寺院名叫梅影寺,位于金陵城的西郊。看着寺院的规模不是很大,应该不属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吧!

三三两两的香客信徒门从前门来上香拜佛,后山则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门谈玄论道的好地方。儒衫纶巾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侃侃而谈,不时传来人们的惊叹声,想来是某人有说出一个新奇独特的见解吧!

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士人精神生活空虚。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清谈,清谈又成为谈玄论道,是一群人以《老子》、《庄子》、《周易》三部玄学经典为依据,阐述自己对于天道人生的见解。又是这种清谈就是一个通宵,直到天亮,由此产生一个新的成语“通宵达旦”。

杨越听了一些论点,觉得没什么新鲜的,就往前面继续走去。那些谈玄的人也不管他,反正山后的游客多的是,也没什么不正常的。又走了几百米远,几个谈玄论道的人引起了杨越的注意,他们的谈话似乎已经不仅是清谈而已,似乎有些关于修行法门之类的意味。

有四个人坐在杨越不远处的一块竹席之上,其中两位是身着黄衣的僧人,一位相貌温和、另一位则精光外露。还有两位黑衣道士,一位仙风道骨、一位儒雅风流。杨越一见之下就觉得这四人不简单,他们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就像后世传说中那种世外高人的模样。杨越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结识一番,看他们能不能给自己一些指点。

只听那相貌温和的僧人道:“现在贫僧出一句典,由三位来破题如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三位破题吧!”

那位儒雅的道人笑了,道:“好你个老支!你犯规了,向来谈玄用典都是出自于三玄之中,你怎么用佛经上的话?”

那位叫老支的僧人笑道:“既然谈玄就不必仅限于三玄之中?佛道玄三家经典都应该可以引用,难道佛经不是玄学吗?”

那儒雅的道人哈哈大笑,道:“说得有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谈玄论道,那我们三人准备破题了。”

想不到这短短八个字尽然这么难以破题,三人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不禁眉头紧锁。杨越觉得这八个字挺好破的呀!怎么这三人破不了?

他忍不住冲他们说了一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四人八只充满精光的眼睛齐刷刷向杨越射来,杨越不由一阵发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