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商人的感动》一个聪明的可以教育的好孩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63年,河湾村一下子考出了四个中学生,这在河湾村建村以来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首发--无弹出广告因为这个大队的学校几年来小学考初中都是光头,这一下引起了全村的轰动。因为在那个年代,小学考初中比现在的考大学比例还要小。村子里的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村东头修了一条公路,把风水引进了河湾村,也有的说村南八虎力河河水突然改道,给村里带来了征兆。这些议论只是村里人喜庆之极的一种猜测罢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这个村蹲点下乡的公安员王金冒着阶级混线的危险,起用了这个村地主成分的赵春仁当了民办教师,仅两年时间就出现了成果。但由于赵春仁是地主成分,对他的成绩人们自然不敢过分张扬。

考上的这四个学生中,有一个就是赵春仁的儿子赵强。因赵强自幼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在班里远远超出其他同学,为了发挥好他的这一特长,赵春仁把班级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队长刘大林的儿子刘中林和赵强安排在一个课外学习小组。在赵强的帮助下,中林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时,成绩竟然超过了住在他们两家中间的嘟嘟婶的女儿于凤香。

咱们说一下嘟嘟婶这个人。人们为什么叫她嘟嘟婶,就是因为无论什么事都想咬个尖,咬不上尖就嘟嘟起来没个完。为这事年龄虽然还小的凤香没少劝说母亲,不要什么事都要抢个风头,说起来没完。嘟嘟婶早年死了丈夫。这十几年来一直和女儿相依为命,自然把女儿当成是掌上明珠。很多人都劝嘟嘟婶再走一步,嘟嘟婶怕女儿受委屈一直没找。从小就宠惯了女儿的嘟嘟婶对女儿的话当面不敢不听可一转身仍然我行我素。

为这事嘟嘟婶找到赵春仁说:“赵先生,让你当民办老师我没少给你说好话,你真是一当上老师啦,就地主阶级本性不改,你给队长的儿子吃小灶,就是想用这种办法讨好队长,拉拢干部。”嘟嘟婶说起话来嘴里没有把门的什么有劲说什么,虽然有的是半真半假的玩笑话,但赵春仁听了也禁不住浑身发麻,头皮发紧。用当时的话说,自己的脑瓜皮薄不担事,明知道嘟嘟婶拿大帽子吓他,也不敢反驳,陪着笑脸说:“你家凤香成绩不错,也很聪明,要论脑瓜好使,我看比我儿子还灵呢。”

尽管赵春仁老师一个劲的说好话,可嘟嘟婶就偏偏不吃这一套,仍然不依不饶的说:“你不用给我来虚头八脑那一套,谁不知道你家儿子每次考试都得头彩,现在马上就要考初中了,我姑娘要是考不上,我可饶不了你,别说我告你误人子弟。”

赵春仁老师还是一个劲儿的服软说:“行行行,我看这样吧,就把你女儿和赵强,刘中林他们三个编在一个课外小组学习吧。”

嘟嘟婶还想说什么,这时候凤香跑过来红着脸说:“我就不信,我就不上他们小组,看我能不能考上。”说着拖拖拽拽把母亲拉走了。嘟嘟婶边走还边说,“你看,你看,你这孩子,你这是装的什么倔。”

嘟嘟婶走了,这时早就站在一边的包队干部,公社公安特派员王金也对赵春仁说:“我住的房东家的学生杨兰的母亲也跟我说过,你有点偏向刘大林的儿子刘中林,我看这样吧,把杨兰也和你儿子编在一个课外小组,也便于辅导。让你儿子这个远近闻名的小秀才好好带带他们。”王金的话对于赵春仁来说无疑圣旨一样,赵春仁还能说什么呢,只有点头答应的份。

从这时开始,这个课外小组名义上还是三个人,其实是四个人。凤香表面上没有参加这个小组,但一有难题她还是偷偷的找赵强,赵强每次都耐心的为她辅导解题,直到凤香满意为止。赵强知道凤香爱面子,性情十分倔强,所以从不把此事说破。应该说赵强花在凤香身上的功夫比对中林和杨兰还要多,凤香自然也把这种感激化作更加刻苦学习的动力。几个人就这样摽着学习,成绩普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赵强的成绩始终高出他们几个一大截。

临近中学考试,赵强家里却出了点事,赵强的母亲患了一场重病。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赵春仁明白,自己做民办教师的微薄收入,给妻子看病已经很难维持,再供一个学生念书已不可能。懂事的赵强看着父亲为难的样子,主动提出放弃升初中考试,在家一方面可以照顾多病的母亲,另一方面也可以到生产队干活,作为家里的一些补贴。赵春仁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成分高,升学考试像这样的家庭出身的学生有着严格的升学比例,一旦他成绩突出被比例卡下来,反倒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再加上家里确实困难,只得含着泪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赵强要放弃考中学的事一传出来,第一个表示反对的是生产队长刘大林,因为赵强帮助他儿子补习功课,他很是感激。他找到赵春仁说“怎么能因为家庭困难就不念书了呢?小孩子有这个能耐,不念书不是白瞎了吗?你让他考吧,考上了他的学费我负责。”

凤香也找到了正在村头大榆树下偷着流眼泪的赵强说:“你学习成绩比我们几个都好,准能考上。要是咱们都考上了,我家比你家宽裕,粮食我从家多带点,我省下一半给你吃。要是你考上了我考不上,我也会偷偷的帮助你念完初中,念高中,念大学,就象你偷偷的帮我一样。”

公安员王金看出了赵春仁不让儿子念书的症结,直截了当的说:“你是不是顾虑着自己的成分高,孩子念不念书不吃劲,这就不对了。我们党的政策一贯是有成分,不惟成分,重在表现嘛。你让孩子放心去考,只要成绩突出,他的政审没问题,我负责出具你们现实表现的证明。”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赵春仁觉得再不让孩子参加考试就是对社会不满了。当时他知道谁家也不是太富裕,为了不给别人增加负担,又能给老伴治病,给孩子攒点学费,他几次到县医院卖血,补贴家里度过难关。

考试的成绩很快下来了,四个小伙伴都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公社中学。那一年在这个教育还不发达的边远山区。小学考初中的比例是10比1。这几个孩子不但为全村人争了光,也轰动了附近的十里八村,他们的高兴劲就不用说了。就在大家欢天喜地的准备入学的东西的时候,赵强家里却犯了难。公社中学离家有十几里路,乡下的学生都要到学校住宿,赵强一家的粮食本来就不夸堆,在为老伴治病缺钱实在没招的时候,赵春仁又把家里的粮食卖了一部分,只留下吃稀粥维持度命的一点点。要是再给赵强拿一些,家里可就要揭不开锅了。队里的返销粮再多也很难分到他家,因为他家的成分高。赵强怎么忍心拿走家里的一点点粮食呢?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跟家里说,自己不到学校住宿,当走读生。

可就在开学的前一天,凤香从家里扛了一面袋苞米碴子送到了赵强家,偷着把赵强拉到门外说:“这是我从家里偷出来的,你家里要问就说替我背的,明天我再背一份。我回家拿干粮再多带点,怎么也够你吃了。十多里的路你走宿,看不把你的腿遛直了。”凤香看赵强还要说什么,连忙制止说:“什么也别说,要让我妈知道了可不得了,说不定会闹得你家不得消停呢。”

在中学读书的日子里,凤香每次带干粮都要多带一份,带咸菜也是尽挑好的带。日子一久,嘟嘟婶可就看出点事来了。她觉得凤香吃东西也太费了,每一次一个人差不多带两个人吃的东西,可每次回家还嚷着不够。她仔细的打量着女儿的脸,心里觉得纳闷,吃这么多东西,也不见怎么胖,快半个学期过去了,人倒比以前瘦了不少。一次,杨兰到她家找凤香一起上学,趁凤香不再屋时她问杨兰:“你看凤香每次都带这么多东西,她一个人一个星期能吃了吗?”杨兰不知怎么回事,就告诉嘟嘟婶说:“她怎么吃得了这么多,每次到学校她都把带的干粮送给别的同学一半。”嘟嘟婶接着问:“她都送给谁了,看我不剥了她的皮。”杨兰刚要说:“送给……”恰巧这时凤香从外边走了进来,杨兰立刻改口说“这我可就不知道了。”

嘟嘟婶还想追问什么,风向香赶紧打岔说:“杨兰咱们赶紧走吧,要不到学校该迟到了。”路上凤香问杨兰:“我妈刚才问你什么了?”杨兰说:“你妈问我,你每次带那么多东西,根本吃不了,都给谁了?”

“你怎么说的?”凤香这时脸色涨红,真的有些担心了。杨兰看着凤香有些担心的样子,笑着说:“我刚要告诉她给赵强了,你就进来了。”凤香这下更紧张了,说:“你告诉我妈了?”杨兰看着凤香这幅紧张的样子,感到很好笑,笑嘻嘻的说:“你别害怕,我一见到你进来就改口说我不知道。”凤香松了口气说:“这就对了,你要告诉我妈,没准她就会到赵老师家闹个没完。我妈以后无论怎么问你,你千万别告诉她。”杨兰答应着说:“嗯哪,那倒行,可你也不能总瞒着你妈,就算瞒住了,下次还能给你带那么多东西吗?”

凤香一寻思可也对,她想了一会对杨兰说:“这样吧,下次我妈要问,你就告诉我妈说我多带的干粮都给中林吃了,中林胖的像个猪似的,食肠大,我妈会信的。再说了,我家的返销粮要得多,就是因为中林爹当队长,队干部谁不想多占点,怕我妈嘴不好,用这种办法堵我妈的嘴。我妈要知道我把干粮给中林了,指定不会闹的。而赵强家就不行了,他家成分高,东西少了,别人家能捞到,有时他家就捞不到。”

“嗯哪。”杨兰答应着问:“那你妈要是再问中林呢?那不就漏兜了吗?你妈要知道我跟她扒了瞎,我再上你家,你妈还不得骂死我。”“这事就不用你管了,我会安排好的,指定不让你从中夹脚。”凤香很有把握的说。

杨兰看凤香为帮助赵强费了那么大的心思,实在有些不解的问:“我真的不明白,你为什么那么偏向一个地主家庭成分的人。”

凤香充满着童年天真地说:“做人要讲良心,如果不是他那么用心地帮助我们功课,我们能考上中学吗?这可是咱们村过去从没有过的事。再说你看赵强多可怜,每顿吃饭就是咸菜,有时还抱着空饭碗,连,可就对不起我们大家啦。”说着几个人七手八脚地解开了赵强捆行里的绳子。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