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洪荒之五方旗》第七章 东南西北 天上天下 种旗进行时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海有蓬莱’。。

《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中记载:“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史记·武帝纪》记载:“建章宫中,建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所说的三神山,不同的时间应有不同的所指。从《史记》、《汉书》的描写看,古代渤海沿岸的人民,看到渤海中的海市蜃楼,不明白它的科学成因,以为海中真的有这样一些岛屿。他们便到海中寻找,果然发现一些原来不了解的新岛屿。从蓬莱、方丈、瀛洲这些名称看,应是古代东莱人所寻找的地方。王献唐遗书《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指出:蓬莱犹风莱,为风夷、莱夷所居之地。方丈之方为风音所转,丈即场字,方丈即风族也即是莱夷所居之地。瀛洲之瀛即嬴,为嬴族所居海中之陆地。嬴亦夷之。夷也为东莱的原有部族。《黄县志》说:黄县尧时为嵎夷地。蓬莱、方丈、瀛洲都是莱夷在海中居住的海岛。到了战国时期,神仙学说盛行,方士们便把海市蜃楼现象加以渲染,说成是海中的神山,山上有长生不死药。传说三神山上,禽兽及万物都是白色,宫阙为黄金白银所砌。传得神乎其神。徐福对秦始皇称海中有鲛鱼阻止,不能到达神山。又曾说:海中大神对采药之事说:“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话,批准徐福两次入海寻仙。《十洲记》记载:“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十洲记》亦名《海内十洲记》,旧题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十洲记提要》记载:“盖六朝人所依托。”据近人考证,应为东汉道士所撰。这是记载了东汉时的神话传说。唐戴孚撰《广异记》也有相同记载。宋、元、明时期以后,就有一些人指出:三神山是指的海中的海市蜃楼现象。元人于钦《齐乘》卷一说:“盖海市常以春夏晴和之时,杲日初升,东风微作,云脚齐敷于海岛之上,海市必现,现则山林城郭,楼观旌幢,毡车驼鸟,衣冠人物,凡世间所有,象类万殊……呜呼神哉!然则《史》、《汉》所称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望之如云,未能至者、殆此类耳。……斯言足破千古之惑也。”于钦的看法是正确的。清代道光年间,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王仲瞿的话说:“始皇使徐福入海求神仙,终无有验……后游山东登州,见海市,始恍然曰:秦皇、汉武俱为所惑者,乃此耳。”现代的学者也都认为:渤海中的三神山就是海市蜃楼现象。北海是辽、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宫苑。北海全园布局,包括团城和中南海在内,是按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而设计的。在元代是以琼华岛为蓬莱岛,团城为瀛洲岛,犀山台为方丈岛。这样就构成了太液池、蓬莱、瀛洲、方丈,“一池三仙山”的典型神仙宫苑。园内的中心建筑是琼华岛。琼华岛又叫蓬莱山,白塔山,四周由太液池水环绕。清顺治八年在明广寒殿遗址建一座喇嘛塔,因通体为色俗称白塔,在琼华岛之顶,是北海公园最突出的建筑。岛东的绿荫深处,树立乾隆手书的《琼岛春阴》碑,碑阴为乾隆的诗。在颐和园的建筑中也采取了“一池三山”的理水传统,湖中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岛屿,分别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海上三神山。其中藻鉴堂位于昆明湖

最南端水域中,它与治镜阁,南湖岛鼎足而立,寓意“海上三神山”。清漪园时期,乾隆帝曾在此休憩品若,吟诗赏景。清末,慈禧太后在这里宴请外国使臣夫人。乾隆皇帝在修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时,仿照神话传说,在昆明湖上修建了三座海上仙山:北边四面临水的孤岛称为“方丈”,西边那个一面有路、三面环柳的土山叫做“蓬莱”,南边的一座光秃秃的土丘名叫“瀛洲”。当地老百姓嫌这些名字太文雅太难记,就管方丈叫团城,蓬莱叫老公山,瀛洲叫凤凰墩了。从三神山的所在地分析,《史记》载:“其传在渤海中”。所谓渤海,从历史地域而言,包括了今之渤海和黄海,应为齐燕东部之海面。今渤海应排除,而扩至今日的黄海,当然不是向南,而是向东。那么战国方士从登州出海,换言之即登州港为入海求仙的策源地当没有问题。早在战国时期,齐燕方士们就说:“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列子.汤问》)。进而发展为“三神山”说:“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史记·秦始皇本记》),“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勃海中也。”(《史记·封禅书》)”当时的勃海范围,比今天渤海要大得多,包括现在的渤海和黄海,但是与海市相联系,则只有蓬莱以北海面符合方士们所指。从他们描述的神山情形看,恰恰是海市的生动写照。王嘉在《拾遗记》中说:“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州也。”《史记》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引风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太平广记·神仙》:“蜀女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至一山,见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马承祯,真良师也。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飞仙无以到。‘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史记·秦始皇本记》:“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史记·孝武本记》:“少君言于上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既从臣(徐福自称)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唐代李贤注《后汉书·窦章传》:”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径秘禄皆在焉。”《拾遗记·高辛》(晋·王嘉):”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从上述记载之,入海求仙的始作俑者当属齐威王。若以齐威王即位之年算起,离越王从琅琊回吴(苏州),亦仅20余年,齐国的海港活动,主要当在北方,即登州一带。秦汉两代是帝王求仙的高峰时期,而在追求的神山仙境中,独重“蓬莱”。例如把三神山称为“蓬莱诸神山”(《史记·孝武本记》);秦始皇遣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入海,求的也是“蓬莱不死药”(《太平寰宇记》)、“蓬莱药”(《史记·秦始皇本记》)、“蓬莱神仙”(《后汉书·效祀志》)、“蓬莱神人”(《史记·孝武本记》);汉武帝多次巡游至登州,也是“冀通蓬莱焉”(《史记·孝武本记》)、“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史记·效祀志》);记载所求仙境也多是蓬莱:“蜀女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太平广记·神仙》);对仙岛蓬莱及蓬莱仙人的描述也很细致:“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勃海中也”(《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飞仙无以到”(《太平广记·神仙》);“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在八仙渡海口,存放着一颗树龄达1700多年的巨枣树,看到如此巨大的枣树,那么安期生所食巨枣大如瓜,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见,“蓬莱”不仅成了仙境、神山的代名词,而且凡人世间欲求而不得之物,似乎它那里全有。这些都是后世所描写的蓬莱岛。

而此时,混玄正在赶往东海。他最后的目标就是盘古开天后唯一一块是由混沌残片所化成的仙岛:“蓬莱仙岛。”混玄的本体除了穿越而来的灵魂,剩下的就是一朵混沌云。在大致上来说,混玄本身和蓬莱仙岛一样都是混沌所留下的产物。仿佛天生就有着联系,混玄按照本能向着东海前进着。他不但决定将最后一面五方旗种于那里,也决定将那里作为自己未来的道场和‘家’。

说道东海,大家应该很熟悉。这里的金鳌岛以后就是上清通天教主的新道场,也是截教的大本营。还有著名的东海龙王熬广,这位可是日后被三界人都记住的老牌龙族。

“啊。。。。。。。。风从东方来。。。。。。东方。。清新。。。的风。。。。。”东海之上传来了一声鬼哭狼嚎的歌声。凡是这歌声路过之处,不管是海族还是其他生灵都是跑的个精光。这个歌声自然是混玄发出的。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对东方总是有着一种归属感。混玄自然也不例外。现在正唱着歌。。顺便寻找着传说中的蓬莱岛。不过,他的歌声马上给他带来了麻烦。

“歹。。。。。是哪路毛神路过我东海。不曾招呼也罢,居然还感扰乱我东海。”海面上突然巨浪翻天,从海洋深处涌过来一条白线,一名身高百丈,浑身黑毛,头顶独角,脸上红胡,手持巨大钢叉的大汉咆哮着冲将出来,朝风伤露出了一口森森的白牙,冲着天上的混玄叫嚣着。

‘饿。。。。。这家伙不会就是传说中的夜叉吧。’混玄想到。“贫道混玄,见过这位海族道友。“混玄降下云头,对着那个大汉一稽。”你是哪里来的小小毛神,竟然感在这里放肆。速速滚出东海,不然就将你拿下治罪。”大汉说完还晃了晃手里的钢叉,好像只要混玄说个‘不’字,他就会马上把这个叉进混玄的脑袋。

“道友莫要动手,莫要动手。此事确是在下不对,在下来此给道友赔罪了。”混玄马上路出了笑脸对着大汉拱手赔罪。“嘿。。。小子,算你识相。不过,你赔罪也该拿出点诚意出来啊。”说完,大汉伸出了手对着混玄招呼的两下。

“这。。。。道友。。。我一穷二白。。。。不信道友打可以搜我身啊。。”混玄说道。“什么?你没有法宝?”大汉立马开始了搜身。直到把混玄扒得什么都不剩了才停手。“毛神就是毛神。。。居然还真没有什么法宝。。。”大汉终于相信了混玄的话。其实,混玄是把他身上的最后一面旗子藏在他脚下的‘疾云’里面。这也是混玄最近才发现的,不过,只能放一两件法宝。混玄给他的第二项神通【这也算神通】起了个名字叫:另有乾坤。不想今日却是派上的用场。

“臭小子。。。既然如此。就让大爷我出出气吧。”说完,不等混玄反应,一脚踢出。“嘣。。。”混玄一下子被踹进了海里。“哈哈哈哈。。。。。嗯,老子舒畅了。。。。小子,记住以后来东海不要忘记带法宝孝敬我啊,大爷我是祖龙手下的巡海夜叉。”说完,一阵海浪,巡海夜叉消失不见。

而混玄此刻也从海里游了出来。“哼。。要不是我没有可用的法宝在手。。。今日肯定把你做成肉夹馍。”混玄加起‘疾云’穿好衣服,继续往东方飞去。

不知往东飞行了多久,只见前方一道万丈光芒。“终于到了。。。。“混玄加速,不错,他终于来到了位于东海最东边的‘蓬莱’。蓬莱素来和瑶池一样有“仙境”之誉,它依山傍海,景色秀丽,独具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奇观,蓬莱其实是“蓬莱、瀛州、方丈”三座仙山的总成。日后“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也是源于此,因而它自古便是历代帝王寻仙访药、文人墨客走笔放歌之地。翰墨流传,为山海增色,遂使‘蓬莱仙境’扬名天下。蓬莱三岛自成一片混沌,遮掩天机,不为圣人根本无法算得此处。

混玄赞叹道:“又是一方人间仙境。”混玄落下云头,看着蓬莱。只看蓬莱周围也是被云彩环绕。岛内混沌气息弥漫确无一生灵,观察之下发现全岛约有十数万平方公里大小,岛上树林仙山一片连着一片。岛中央有一湖泊,泛着绿光。湖中央有一石碑耸立其中。混玄驾云来到石碑旁,混玄伸出手轻抚这石碑表面。石碑突然发出一阵光芒,混玄只觉一晕眩,元神中闪过一篇阵法。

混玄一笑,原来是蓬莱岛的护岛仙阵。混玄闭目做于云上参悟大阵,多了不久混玄睁开双眼。手中不停的变换着手印。只见蓬莱三岛都发出万丈金光,金光冲天而起,渐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蓬莱仙阵’。

“以后,此地就名:蓬莱仙境。为我混玄道场。”混玄对着天说道。岛中央石碑有感混玄之语。历时现出四个金光大字,正是“蓬莱仙境。”

混玄拿出最后一面五方旗,只见旗子此时正在发生蜕变。淡灰色渐渐消去,青色渐渐出现。“今日,我定居于此。你也就成熟于此。”混玄将最后苏醒的青莲宝色旗往湖中央一抛。只见东方旗缓缓地往那石碑飘去。慢慢的隐入石碑,石碑也渐渐地变成了青绿色。而岛上的乙木之气纷纷进入湖中央围绕着石碑运转。

“天道显灵。。。。。。”混玄双手合十,祷告开始。就这样,混玄在蓬莱仙境落了户。

而洪荒也将进入它新的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