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之风骚大唐》大唐贞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一共23余年,李世民的英明执政也叫贞观之治。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执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故唐永徽年间仍有贞观遗风。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政。

“贞观之治”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聆听忠告,乐于规劝,这是“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唐太宗求谏时态度诚恳,方法多样。对的,则加以褒奖;错的,也不以委罪。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择其善者而从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时,魏征对唐太宗的谬误,常常能当面批驳,毫不示弱。有时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但魏征仍据理力争,继续规劝,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罢休。魏征逝世以后,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丧失一面镜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贤,用人以才,待人以礼,广罗天下各种人才,这就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又一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是唐太宗被后人界定为贤明君主的重要标志。唐太宗坚决反对以人际关系和血缘亲情为标尺来选拔人才。他注意从新人、疏人,甚至敌对营垒中选用许多杰出的文官武将。著名的政治家,忠于职守的当朝重臣魏征,就是他从敌对的政治集团中选拔出来以后加以重用的。

“贞观之治”的第三个特征是唐太宗和他统治集团里的重要成员,一般都能节制开销,收敛私欲,精简机构,减少赋役,反对奢侈,杜绝贿赂,尽一切可能减轻人民负担。

大事记(贞观·唐)

627年贞观元年

分全国为十道

628年贞观二年

诏各地置义仓

薛延陀首领夷男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629年贞观三年

松赞干布即吐蕃赞普位

630年贞观四年

李靖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635年贞观九年

各乡置乡长。诏天下户分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浑,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后为左右所杀,唐立伏允孙诺曷钵为可汗

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唐

东突厥阿史那社尔附唐

636年贞观十年

府兵军府改名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

637年贞观十一年

颁贞观律令格式

638年贞观十二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称《贞观氏族志》

640年贞观十四年

八月,侯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置庭州于可汗浮图城

641年贞观十五年

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

642年贞观十六年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成

645年贞观十九年

玄奘取经还,抵长安

太宗征辽东,无功而还

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大唐西域记》成书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

于铁勒诸部置羁縻州府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

黠戛斯内附,唐置坚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国王阿罗那顺而归

契丹内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内附,唐置饶乐都督府

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唐始置安西四镇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

五月,太宗去世。六月,太子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李治

是岁,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入贡于唐</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