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万里河山别样红》民国前后各国驻青岛领事馆[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1906年美国率先设立驻青领事馆起,先后有英国、俄国、日本、德国、法国、芬兰、丹麦、挪威、瑞士、瑞典、比利时、奥地利、韩国等14个国家,在青岛建立了领事馆(署)、总领事馆或代表机构。

青岛解放后,除已经闭馆者外,青岛市人民政府对遗留领事馆采取了相应的处置措施。这些领事馆至1952年均相继关闭。

比利时领事馆

建馆始末1947年3月6日,比利时驻烟台领事馆迁入青岛,在青设馆。1948年11月13日,根据比利时和荷兰两国政府协议,比利时驻青领事馆曾代管荷兰政府和荷兰侨民在青岛的权益。1949年4月,比利时领事馆事务由英国驻青岛总领事馆代理,直至撤馆。

馆址变迁1947年3月6日,于太平角一路21号设馆,后迁至太平角一路12号。

历任领事自在青岛建馆起,仅设名誉理事,即英国领馆领事艾克福。

丹麦领事馆

建馆始末丹麦驻青岛领事馆建于1931年11月。日本投降后,该馆兼理山东区领事业务。1952年,奉丹麦政府指令撤馆。

馆址变迁馆址始设于馆陶路31号;1932~1939年,先后迁入馆陶路25号、30号、28号、20号;1945年,迁至太平角一路2号、6号;1947~1949年,先后移至馆陶路20号、28号。

历任领事1931年11月16日,首任名誉领事周杭逊,又名赵亨生,是丹麦亲王艾克赛尔(宝降洋行董事长)任命的。1935年,赵亨生代理领事;日本投降后,丹麦外交部正式任命赵亨生为领事,兼理山东区领事业务。1947年2月至1948年11月,赵亨生离任期间,先后由韩森、庄生等代理。1949年4月,赵亨生再度出任领事,同时代理瑞典领事权益。1952年12月17日,赵亨生奉命离青回国。

德国领事署

建馆始末1914年11月,德国在青岛的地位为日本夺取,青岛的德侨事务由德国驻济南领事馆兼理。1926年12月,始正式建立德国驻青岛领事署。1945年5月,该领事署被日本当局取消。

馆址变迁该馆自始至终设于青岛路1号。

历任领事1926年12月,首任领事为希古贤;1927年1月,领事为师谋;同年10月,巴恩锷代理领事;1928年4月,师谋任领事;1932年,领事为巴恩锷;1935年3月,希古贤(驻济南领事)代理领事;1938年8月至1945年5月,冯扫恳任领事。

俄国领事馆

俄国领事馆建于1908年4月4日,由俄国商务副领事主持馆务。1908年10月1日至1909年9月底,驻青俄国领事馆即为118名欧洲人签署了通过俄国前往欧洲旅行的德国及其他外国护照。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外交委员会宣布取消沙俄政府一切驻外使领馆,其驻青岛领事馆随之关闭。

法国领事馆

建馆始末法国驻青岛领事馆建于1929年5月1日。青岛解放后,该领事馆关闭。

馆址变迁法国领事馆初建于栖霞路5号。1947年,迁入栖霞路8号。1948年11月,迁至栖霞路2号。

历任领事首任名誉领事为塔达灵甫(原为俄国籍,1934年加入法国籍,1940年正式命为领事,直至1946年11月病故),系英国驻青岛领事保荐,并得到法国政府同意。1946年,尤力甫代理领事。1949年2月,尤力甫推荐阿尔宾斯基(原为俄国籍)为代理领事,法国政府未予同意,后委任英国驻青岛总领事艾克福代理领事。艾克福在英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内为阿尔宾斯基设立办公室,以办理法国侨民各种事务。阿尔宾斯基于1952年1月离青。

芬兰领事馆

建馆始末芬兰驻青岛领事馆建于1930年,青岛解放后关闭。

馆址变迁1932年,设于莱阳路7号;1933年,迁入吴淞路;1939年,迁至浙江路6号;1941年,迁入广西路5号;1948年11月,迁于太平角一路12号。

历任领事1930年6月,名誉领事为法兰思;1932年,领事为方济礼;1935年12月,法兰思回国,芬兰政府委任青岛礼和洋行经理萧特任副领事;1938年,萧特升任为代理领事;1941年1月,领事为韩思乐;1948年11月至1949年4月,代理领事和领事为爱克福得。

美国总领事馆

建馆始末美国驻青岛领事馆,建于1906年9月16日。1914年11月,日、英联军与盘踞青岛的德军交战,美国驻青岛领事馆奉本国政府指示撤离青岛。1919年,美国驻济南领事馆领事高思曾建议,将青岛领事馆合并于济南,但不久又复原。1941年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驻青岛领事馆被日本当局封闭,美国在青岛及全山东的权益,由瑞士驻上海总领事派艾格尔为驻青代表。1945年12月1日,重新开馆。1946年9月1日,升格为总领事馆。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拒绝其以领事馆名义进行交涉活动。1949年10月15日,原领事郝思恩以该馆之名义向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外侨事务处递交备忘录,称“于是日,事务终了后,即将兰山路2号办公处所正式结束,并俟有运输工具时,即拟偕同美籍人员离青前往香港。”又称:“遵敝国政府命令,将敝国政府所有在本市之动产和不动产,交由沂水路19号前英国总领事艾克福先生代为保管,并由艾克福先生自即日起代为保护敝国政府及侨民在本省之各项权益。”外侨事务处当即将原件退回,指出人民政府一向保护一切守法的外侨及其财产,勿用由第三者代为保管或保护。是日,该馆受其政府之命关闭,其领事馆人员于1950年1月23日撤离青岛。

馆址变迁1933年前,馆址设于河南路8号,1934年迁至沂水路1号,1949年1月9日,迁入兰山路2号。

历任领事1914年10月15日,领事樊克离任;1922年,欧敦司继任领事;1924年4月,纽伯尔代理领事;1925年10月,道尔清接任领事;1927年10月,纽伯尔代理领事;1928年3月,道尔清任领事;1929年5月,索克彬任领事;1931年9月,白格任领事;1934年冬,索克彬接任领事;1940年7月,麦尔继任领事;1941年12月,瑞士驻沪总领事派驻青岛代表艾格尔代理权益;1943年2月,索克彬任领事;1945年12月,麦尔和谢伟志先后任领事、副领事;1946年1月,副领事谢伟志署理馆务;1946年9月,该馆升格为总领事馆,司派克任总领事,谢伟志任领事;1947年,司派克任总领事,贺逊、师枢安先后任领事;1948年1月,史强代理总领事,同年3月,滕诺任总领事,7~11月,杜纳和特尔乃尔先后任总领事,史强、郝思恩先后任领事,师枢安曾代理领事;1949年5月28日,郝思恩代理总领事,韩佐治为领事。

挪威领事馆

建馆始末挪威驻青岛领事馆,设于30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馆曾一度关闭;1946年1月22日,始恢复领事业务,直至青岛解放。

馆址变迁1935年,馆址设于金口路31号;1938年,迁入太平角一路12号;1939~1946年先后迁入金口二路19号、中山路52号;1947年,迁入湖南路10号;1948年,迁入太平角一路12号。

历任领事1935年9月20日,挪威政府任命英国人葛尼为名誉领事;1946年1月22日复馆,葛尼仍任名誉领事;1946年3月,克鲁伯代理领事;1946年6月,古伯代理领事;1947年,克鲁伯任领事;1947年9月,克鲁伯休假,馆务交由英国驻青岛总领事艾克福代理。

日本总领事馆

建馆始末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建于1922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名义上交还了青岛主权,实际上仍继续进行干涉、控制。在总领事馆内,设有警察署,下设9个派出所。1937年9月,青岛局势紧张,该馆奉命撤离返国。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该馆重新恢复。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后,青岛市政府奉南京国民政府令,由市长李先良等组成对日本驻青岛领事馆接收委员会,于1946年3月28日至4月11日,对其进行接收。

馆址变迁1922年12月10日,建馆于太平路4号。初,日方讨价还价,试图索取德县路2号为其馆址,被青岛当局拒绝后,始建于是址。1928年,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青岛市各界群众举行游行,抗议声讨,并将该馆捣毁。1935年,该馆迁至太平路27号,不久又迁至太平路25号,直至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被青岛市政当局接收。

历任领事1922年12月,第一任总领事为森安三郎;1924年1月,总领事为崛内谦介;1925年12月,代理总领事为江户;1926年1月,总领事为矢田部保吉;1927年12月,代理总领事为高濑真一;1928年1月,总领事为藤田荣介;同年7月,代理总领事为河相;1929年1月30日,总领事为坂根准三,后为藤田荣介;1931年9月,总领事为川越茂;1932年,总领事为板根准三;1935年9月,总领事为田尻爱义;1936年2月,总领事为西春彦;1937年8月,总领事为大鹰正次郎;1939年,总领事为石川;1940年4月,总领事为高冈祯一郎;1941年11月,总领事为高濑真一;1944年7月,总领事为喜多长雄;1946年,青岛市政当局接收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时,领事为武藤贞喜。

瑞典领事馆

建馆始末40年代,其领事主要由丹麦领事兼任。解放后,业务终止。

馆址变迁随丹麦领事馆迁移,并同处办公。

历任领事1942年4月,丹麦驻青岛领事馆领事赵亨生兼任领事;1948年3月,约翰逊为名誉代理领事;1949年,赵亨生代理领事。

瑞士领事馆

建馆始末初,瑞士政府和侨民在青岛的事务,概由瑞士驻济南领事兼理。1942年12月,瑞士政府撤消驻济南领事馆,改于青岛开设领事馆,并兼理济南领事业务,直至青岛解放。

历任领事1942年12月,瑞士政府任艾格为领事;1947年9月起,瑞士领馆业务由法国驻青岛领事馆代理。

英国总领事馆

建馆始末英国驻青岛领事馆建于1907年5月17日。初为领事代办级,1911年,因领务扩展为副领事级;1922年,升为领事级;1935年10月,升格为总领事馆,同时兼管驻济南领事馆业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该领事馆被日本封闭,随即委托瑞士驻青代表艾格尔代理权益。1945年12月,恢复馆务。青岛解放后,该馆一直谋求与中国建立“事实上”的外交关系(兼理挪威、比利时、瑞士、法国、美国5国权益),遭拒绝,遂于1951年4月21日奉命闭馆。

馆址变迁初建时,馆址建于沂水路;1932年,迁至湖南路9号;1935年,移至沂水路14号;1938年,迁入沂水路12号;1939年,再迁入沂水路14号。1951年4月初,馆舍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收回。

历任领事1907年5月17日,首任领事代办艾克福。1911年,因商务侨务发展,艾克福升任副领事;1922年12月,艾克福升任为领事;1923年3月15日,领事为美哲;1927年1月2日,领事为钦资,后为德瑞;1929年,领事为经;1930年,领事为雅裴乐;1935年10月,该馆升格为总领事馆,总领事为万乐思,兼理济南领事;1936年1月,总领事为韩垒德,兼理济南领事;1939年7月,总领事为美哲;1941年12月,瑞士代表艾格尔代理权益;1943年2月,总领事为韩垒德;日本投降后,恢复馆务,艾克福代理领事;1946年2月,卞德特任总领事;同年9月,艾克福任总领事;10月,高贺禄任总领事;1947年2月,艾克福任代理总领事;翌年11月,艾克福任总领事;1951年8月25日,艾克福奉命回国。

外国代表机构

奥地利驻青岛代表1948年11月4日,奥地利驻南京公使派莱兴为奥地利驻青岛代表,负责办理其侨民事务。办公地址在中山路81号,原青岛恒丰公司内。1949年8月29日,格莱兴离青出境。

韩国驻青岛事务所日本占领韩国后,韩国在青岛侨民事务由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代理,直至日本投降。1946年,韩国临时政府组成驻华代表团韩侨宣抚团,韩侨宣抚团华北区特派员赵志英兼任华北区宣抚团青、济分团团长。1947年,各地宣抚团奉命撤销,青、济分团改为韩国驻华代表团华北办事处青岛事务所,继续处理其侨民事务。由韩侨赵敬渊为所长,赵志英为副所长。1948年1月28日,韩侨全部撤离青岛,韩国驻青岛事务所撤销。</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