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漂泊向南》3、往事如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一早,希望就上了一辆开往深圳的卧铺车。窗外除了一些紫荆花树、荔枝树、椰树外,并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风景,而这些树木早为希望熟知,所以在旅途中他更多的是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希望的家乡松南县经济并不发达,除了酿酒业发达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但文化比较兴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居然还出了一个全国闻名的京剧表演家和一个全国知名作家。到了90年代中期的时候,松南作家协会成立了,而且还办了《松南文艺》,并很快成湖北著名的县级刊,围绕作协和杂志,聚拢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加入了作协便是作家了,至少是松南的作家,这样的作家队伍后来也日渐宠大。

希望高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过了两年就结了婚。在老婆眼里是个没本事的人,严格意义上讲,连一个合格的农民都不是,耕耘播种收获之事并不精通,顶多也只是半吊子水平。除了花钱买书看,写一些赚不了什么钱的文章外,别无一技之长,也吃不了苦,下力的建筑小工之类活也不爱干。有一次老婆说,让你到外面去嫖女人,你都没那个本事。希望明白是老婆欺他没钱。

倒是《松南文艺》的主编很看重希望。主编对希望的投去的小说是称赞有加,专程到希望家去鼓励他写作。就是在这一年,希望加入了作协,并且借了三万元加上为数不多一点田间收入,建起了新房。三万元的债务在当时的农村是个不小数目,凭希望家里的收入水平,至少也要5年才能还清。也就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在《松南文艺》上发表了几篇有反响和争议的文章,便被主编当了典型,在卷首语里说希望是债务缠身,甘于清贫,仍矢志文学。

2000年的春天的一个晚上,主编通过希望邻居的电话,约希望见面。在主编家中,主编告诉希望,他发表在《松南文艺》上的《我的母亲》感动了深圳的一位老总。老总看完了希望的文章,都流眼泪了,于是特别想提携一下希望。主编也极力推荐希望,去助老总一臂之力。

这位老总不是别人,前些年在《松南文艺》做编辑,还是松南作协的秘书长,叫冉少功,与作家韩少功只有一字之差。他曾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名震松南,于2年前下海写作,做得很成功,于是办起了新星文化公司,每年编一本近60万字的《开拓者》,录入的都是深圳成功人士的创业史,赚了不少的钱,回乡修路,捐资助学,赢得松南人的一致赞誉。希望当即表示愿意到深圳去闯一闯,即便赚不了钱,也可见识一下深圳。

到8月份的时候,冉总回家探望老娘,送儿子上学,料理了其他的一些家事后,便带上希望去深圳。

希望去时按要求带了1200元钱,还不忘带上松南作协会员证,把花40多元办的边境证夹在里面。冉总说,你带的钱只够两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你写的文章人家老板不认可,你就不能得钱。在深圳没有钱,你就得饿肚子,露宿街头。他还说,他当初到深圳只带了500元钱,但写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写,然后参股,最终买下新星文化公司,当上了老板。两年编印了二部《开拓者》,掘得了第一桶金。冉少功一路上就这样讲自己的创业,不断鼓励希望好好干。

希望一到新星文化公司,果然不负冉总的厚望,首战告捷,先是救了一单。这一单报告文学是写在全国都很有名的房改专家的,是一个20000元的单,稿子搞了半年总是通不过专家认可。这钱就很难到帐。冉总心里急,拉单的编辑也眼看25%的提成,看得见,捞不着,写稿的作家不要说拿10%的提成,简直是骑虎难下,在冉总和拉单编辑之间两头受气。冉总让希望熟悉了这里的业务流程后,决定拿这个难题考验一下希望,他是龙是虫即刻便见分晓。

希望接任务后,仔细地看了冉总交给他的材料,觉得自己要写的部分确实是关键,专家如何搞房改以及如何归纳他的房改理论,这些内容写不好,整篇报告就失去意义。

希望只花了一个星期,写了7000字,一次性在专家那里得到了通过,而整部作品有近30000字。冉总非常高兴,公司到帐20000,拉单的编辑得了5000,作家稿费提成2000,其中给希望500元。希望本想说给少了的,但见冉总很豪放地请自己和几个编辑、作家吃了个200元,希望也就不再说什么。

接下来,希望花了不到半天工夫,随松南的妹仔小云去南油采访了一个服装厂老板,只花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5000字的报告,而且在服装厂老板那儿一次性通过了,轻松得了500元稿费。小云因一下子顺利地得了1250元的提成,也欢快得像个小鸟,充满乡情地陪希望逛商场,建议买什么样的衣服,打什么样的领带,用那种能去烟渍有专用牙膏刷牙,买嗜喱水扮亮头发,让希望焕然一新。冉总也极满意,打电话给《松南文艺》的主编,说希望能写,是块料子。

其实1000元钱在深圳算不得了什么,但对于一直生活在松南乡村的希望来说是一笔意外之财,在家春种秋收,风里雨里,要种2亩地的稻谷,卖2000斤自产水果才赚到这个钱数。他没想到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潜力,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赚钱,比起种地,干建筑小工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不可同日而语。

接着在10月的金秋季节,希望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一个退役的少校军官在深圳的创业史。这位军人出生的老总叫孙青海,在部队里曾是学雷锋标兵,到了深圳只用了5年的时间就打拼成一个千万富翁,并且为一个刚到他公司不久便患上尿毒症的打工仔出资20万元换肾。这个事迹还被《深圳特区报》报道了。新星公司的安徽籍副总编老伍就是通过报纸的报道与孙总联系上的。希望在写就孙总的人生传奇的时候,孙总就成了希望的人生偶像,他甚至想追随孙总做一个“小兵”,也心甘情愿。

写完了这一篇,希望得了1300元提成,希望便给老婆寄了1000元。

希望因此在公司内名声大振,也开始习惯了同事们叫他彭作家。冉总也有心把希望当自己的弟子,在生活上格外关照,经常与他一起谈人生,谈事业。同事们一旦拉上了单,优先考虑请希望去写。

那段时间,希望的心情特别好,时常去逛公园,在草地上打滚,赞叹这边的天空真蓝。他常常在看到女孩子在打羽毛球时,很是落落大方地去参与,女孩子们都不会拒绝,乐意与他打球。有一次一个广东女孩子问他是干什么的,希望说他是搞写作的。那女孩兴奋得不得了,庆幸自已遇上了帅哥作家,有意进一步交往。但希望他从来不自我介绍,也不打听女孩子的姓名,打完球聊完天,也就很自然地与她们分手,看上去给人一种随意而高贵的感觉。但希望内心里非常清楚,在深圳泡妞他还不够格。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希望随着其他编辑记者们拜见了一批老总、经理、私立学校校长等,几乎没写成什么了,一者,人家不愿意做或愿意做不愿出钱,二者人家似乎明白了这种报告文学的道道。有一次,希望随副总编老伍去采访一装饰公司的老总,据说这人都是亿万富翁了,深圳特区报业集团的那座有新闻眼的大楼就是这家公司的装饰杰作。当时采访的时候,《深圳特区报》的总编不期而至,老总便向老伍、希望介绍总编是他好朋友。老伍便不管希望还没有结束采访,神色慌张地与特区报总编寒暄了一句,匆匆告辞。回去后,希望感到晦气,埋怨老伍说,采访都还没结束,你慌什么?老伍说,你还以为你真是大作家啊?今年《深圳特区报》1月8日头版头条曝光了干我们这一行的。希望满怀的热情,顿时被泼了一瓢冷水似的冷却下来。老伍还告诉希望,这行当现在是江河日下,当初他在海天出版社的时候,人家开车请你去写,一年下来提成有10来万,现在难搞定了,好话都说尽,99%都是热脸贴冷屁股。做成一单不易啊!

尽管采访没做完,因为带了一些资料,希望觉得也还是可以写的。为此他专程赶到深圳报业集团,领略了那里现代装饰的气派,但他实在看不出什么道道。希望不会上网查资料,也没有想到上网的办法。写好文章交上去后,老总说一些专业名称都没弄明白。他对希望说,你有不懂的可以去问我办公室主任,他也是湖北人啦。一番话说得希望无地自容。希望明白,上次采访,特区报总编造访是这家装饰公司老总特意安排的,他那意思是你们休想糊弄我,我身边有高人。老伍把希望写的拿去改头换面弄了一下,又拿去,人家就是不同意出钱发,好歹给了个800元的辛劳费,而希望只得了100元,算是被打发了。接连三次出现这种情况,希望开始感觉在这儿继续生存的困难。他只好找在深圳的同学借了500元,以维系生活。而且他也越来越体会到冉总经常说的那句话:“你们在深圳有房子住,有这么好的工作环境,要好好珍惜”的深意。

希望便主动请缨要写深圳歌星张玉玲的报告文学。文章写好后,冉总便安排有经验的副总经理和希望一起去见张玉玲。张玉玲是深圳的歌星,获过多种国家级歌唱大赛奖项。见了面,张玉玲对希望没有采访,就为她写了15000字的报告文学感到诧异,紧紧握住希望的手说,辛苦你了,小兄弟!并提出明天下午在她的工作室单独约见希望。

第二天希望如期赴约。张玉玲说文章看过了,还可以,只是有几处错误。她指着用铅笔改过的地方为希望一一指出。希望解释说,这主要是根据冉总提供记录和其它有关报道综合而成的。张玉玲说,我给你把错误指出来,对你今后有好处。

张玉玲问:小兄弟哪里人啊?

希望回答:松南人。

张玉玲说:98年大抗洪,我去松南义演过。希望听了,顿时对这位歌星肃然起敬。张玉玲接着又介绍她的一些情况,比如做收藏奇石的生意亏了一大笔钱,再就是宁可做义演,也不愿接受许多歌厅请她去炒更(唱歌)的邀请。在歌厅炒更报酬都很高的,但那儿与张玉玲的艺术追求相左,所以她宁愿这择清贫的坚守。

张玉玲说:不说这些了。又很亲切地问:在外很想家吧?

一句关切话戳中希望内心的痛,他点点头,有语凝噎。

张玉玲的稿子最终因费用问题,没有列入《开拓者》的出版的内容。

希望打算回去。冉总特意挽留,安排他做了些校对工作,校对完后,希望最终选择了回家。

回家之前,冉总给希望结了几百元校对费,足够他返乡的盘缠。他便和几个的同事,在深圳的世界之窗、锦秀中华、地王大厦、与香港交界的下步南,互相照了一些合影,更多的为了纪念他来过深圳,虽然没挣到钱,但是他自认为不虚此行。作为一个有着文学梦想的农民,他却在这里初步认识了特区,这种人生的经历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特别是孙青海、张玉玲,令他终生感怀,在以后的日子,只要一想到深圳,希望就会想起他们来,是他们让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临行前夜,冉总特地为希望践行,特地为他点他喜欢的红烧肉。希望明白冉总对自已仍寄于厚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