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岁月留痕a》第三章 洁净日化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冯玉嫽工作的单位是轻工局下属的海郡市洁净日用洗涤品厂。

这个厂是市油漆厂和轻工机械厂合并而成的。

肥皂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前叫胰子。

据说在魏晋时候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就是把猪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后来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纯碱或草木灰代替豆粉,压制成球状或块状,称"胰子"。肥皂开始叫“洋碱”,是国外传进来的。作用与胰子差不多,但主要成份是脂肪酸金属盐,直到民族工商业自己造出了肥皂,才渐渐舍弃了“洋”字。

虽然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了造胰公司,规模和质量远低于国外产品。

开始的制皂主要用动植物油,后来随着烷基苯、三聚磷酸钠等原材料的生产,开发利用石蜡生产皂用合成脂肪酸,合成制皂有了大发展。

当时全国各地虽然也有生产肥皂的,多数是手工作坊。规模小,设备简陋,由于产量低,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肥皂和洗衣粉一直作为紧缺物资凭票供应。

为了解决生活用品供需矛盾,经批准,市里决定建立制皂厂。

这个任务交给了轻工局下属的轻工机械厂。原因在于日用品属于轻工,这个厂有设备制造能力。

肥皂属于精细化工,制皂的基本化学反应是油脂和碱相互作用生成肥皂和甘油,经过盐析、洗涤、整理后形成皂基,再继续加工而成为不同商品形式的肥皂。不仅需要一定的制造设备,而且需要模具。

局里一面安排轻工机械厂作设备准备,一面从轻工油漆厂和轻工机械厂抽调有一定文化的人组成学习队伍,由轻工机械厂支部书记彭锦堂带队,包括原油漆厂工程师朱宇昆、油漆厂生产科长田明强,厂劳动模范赵守本等一行到制皂厂学习配方和工艺。

经过一年的筹办,轻工机械厂制皂车间完成了成品出厂。

为了形成规模化生产,市里决定原轻工机械厂制皂车间与油漆厂合并,成立海郡市洁净日用合成洗涤品厂。

由于是两个厂合并而成,厂里建立了党委。由原轻工机械厂支部书记彭锦堂任党委书记,原油漆厂书记李天池任厂长。劳动模范赵守本担任生产车间主任。

赵守本是烈士子弟,是后来才知道的。

父亲赵茂田先是在抗日武装县大队,在敌后参加游击战。区委成立后,东海郡区实行一元化领导,成立了东海郡区军区。县大队并入军分区,赵守本担任军分区排长。解放战争,在国民党大举进攻时,赵茂田的连在西海郡石沟洼掩护主力转移,在数倍于己的敌人轮番进攻下,他让两个排突围,自己带一个排殿后。结果被包围在一座小山头上,全体壮烈牺牲。

当时部队调动频繁,许多牺牲的人只在军分区登记留存,连家庭住址都没有,无法通知家人。后来东海郡军分区六团编入野战部队,随军南下参加解放全中国的作战,部队临走时向地方政府移交了烈士名册。

赵守本的母亲林菊花是农村妇女,结婚后不久丈夫赵茂田就离家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曾回家住了三天,尔后杳无音信。

在那个战乱的岁月,当兵在外牺牲的人很多。只要长期没有音讯,基本都是人不在了。

林菊花生下赵守本后,正值国民党大举进攻。为了躲避还乡团对共产党军烈属的追杀,在公公婆婆的催逼下,她只好带着儿子躲到了距这里二十多里地,西海郡区十里堡的娘家。

全国解放前夕,林菊花在娘家时,捡到了一个遗弃的女孩,身上还有一块古玉和一张便条。孩子还在襁褓中,看样子也就是一岁多。

便条上写道“大人落难,孩子无罪。望好心人收留,给她一条活路。落款是逃难人。”

林菊花有点明白。当时国共两军正处于拉锯阶段。今天国民党军来了,没有几天共产党部队就打了过来。国民党军回来了,共产党部队就走。反反复复不知拉锯了多少回。

林菊花的娘家十里堡是个乡镇,处于交通要道,战争期间两军反复争夺。在这里驻守的基本都是团以上规模的队伍,当官的比较多,有的还拖家带口。

林菊花虽然识字不多,却从纸条中的“罪”看出了门道。

通常情况下逃难的人遗弃孩子会讲逃难而不会用落难,更不会用有罪无罪来讲孩子。

一定是那个国民党军官或者太太无法带孩子同行,匆忙中自己跑路,把孩子留下了。

一个是带,两个也是养。善良的林菊花就把女孩留下了,起名林古玉,成了她的女儿。

亏得娘家兄弟姐妹多,又有几亩地。林菊花带着一儿一女和家里人一起过生活,日子虽然艰苦,倒也挺过来了。

海郡区解放后,公公婆婆把林菊花娘三个接了回来。没有丈夫的确切消息,县里只作失踪人员处理,连个待遇都没有。

“四清”工作队进村后,开始清查干部,同时开展打击四类分子和访贫问苦活动。

工作队家访时,林菊花讲了丈夫参加共产党队伍失踪的事。

工作队回县里一查,发现了赵茂田的名字。不仅是烈士,而且在队伍上是连长。

工作队将情况如实上报,市里根据对烈军属的政策,决定安排刚刚16岁初中毕业的赵守本,进轻工局下属的轻工机械厂工作。当时轻工机械厂的性质是国营企业。

赵守本进城上班后,母亲带着捡来的妹妹仍然在乡下生活。

到结婚年龄了,赵守本仍然没有着落。原因是林古玉。

林古玉是在林菊花娘家十里堡捡到的,随着林家姓。回到村里后也没有改姓赵,成了异性妹妹。

妈妈林菊花和哥哥赵守本对林古玉一直很好,兄妹俩更亲。小时候就经常念叨要嫁给哥哥当媳妇,长大后一直坚持。

妈妈也有这个意思,赵守本硬是不干。不是不喜欢这个自小一起长大的妹妹,是觉得不自在。他的理由是自己更喜欢有个妹妹,对象可以在外面找,妹妹却不会再有。

不料林古玉就是死心眼,非赵守本不嫁。要是赵守本不娶她,宁可一辈子不嫁人。

就这样,哥哥等妹妹嫁,妹妹等哥哥娶,谁也不谈对象。

直到两个人都过三十岁了,在妈妈的劝说逼迫下,两个人拜堂成亲。生下了儿子赵晓凡和女儿赵晓芸。

当时计划生育抓的很紧,在林古玉怀晓芸时,都觉得这个孩子不能留。因为赵守本是有工作的人,还是党员,闹不好处分会很重。

然而赵守本特别喜欢孩子,宁可被工厂开了也要生下来。

赵守本进城参加工作后,因为是初中生有点文化,又是烈士子弟,第二年就被厂里选中随总工程师学习生产肥皂。

从外地学习回来后,赵守本一门心思用在工作上。

母亲和妹妹都不在城里,一个人住在工厂集体宿舍。工作认真,闲暇钻研业务。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久入了党,被评为厂和局里的先进生产者,后来成了市里的劳动模范。在洁净洗涤品厂成立后,他先是在制配车间负责配料,后来担任了生产车间主任。

生第二胎属于超生,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厂里保不住,局里也不敢马虎。结果被撤车间主任职务,受留党察看一年处分,工资降一级。

这还是看在烈士子弟的份子上,否则按当时规定,开除工籍都够条件。

官掉了,工资也拿得少了,赵守本工作上一如既往。

彭锦堂是海郡市的坐地户,上一代是铁匠出身,属于小工商业者。解放后,家里的铁匠辅并入了国营轻工机械厂。他高中毕业后进入轻工机械厂工作。

正值”大跃进”时期,彭锦堂年轻又有文化,很快担任了厂团支部书记。”四清”时,被市团委调到”四清”工作队。

由于“四清”运动中表现较好,“十年”中又是“保皇派”“工人赤卫队”骨干。后期担任了轻工机械厂支部书记,洁净日用洗涤剂厂成立时,担任了党委书记。后来沿着轻工局副局长、轻工局长的路子,直到海郡市副市长,后退休在家。

彭锦堂的上位得益于一个人,原轻工机械厂工会主席,后轻工局工会主席,革委会副主任包大庭。

包大庭比彭锦堂大五岁,“十年”中以轻工局工人赤卫队总指挥的名义被结合进了轻工局革委会,担任了二把手。

轻工业指以提供生活消费品为主的工业,解放初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部门。在市里没有重工局和纺织局的情况下,纺织,食品、皮革、造纸、日用化工、文教艺术体育用品工业等都归该局管理,是当时市里人员最多的局。

“十年”群众运动兴起后,市委受冲击。在市总工会牵头下,由工人最多的轻工机械厂工会主席包大庭带头,包括工人中的老党员、劳动模范、老工人及中层干部为主成立了“保皇派”组织“工人赤卫队”(简称赤卫队),打出了保党委保老干部的旗号。不久,各厂造反派实行了大联合,组成“造反派”“工人造反司令部”(简称工总司),开始造各级党委的反。

包大庭不久成了轻工系统群众组织的总指挥,在市里也名声在外。曾挂名市革委会委员。

包大庭看上了彭锦堂这位下属厂的团委书记,认为他敢说敢干,在年轻人中有号召力。为了运动的需要,经常向厂里下指示,让彭锦堂召集工人上街。

彭锦堂也算是热血沸腾喜欢赶时髦的青年,巴不得有人领着闹腾。两个人一拍即合,成了轻工系统出头露面的人物。

包大庭妻子叫李红艳,比包大庭小八岁。家里解放前是小业主,高中毕业18岁时跟一个大十多岁的有妇之夫私奔。被父母抓回来后关在家里,后来进入机械厂工作。与包大庭结婚后,因能说会道,担任了机械厂妇联主任。

彭锦堂与包大庭过往密,也与李红艳走的更近。慢慢与彭锦堂有一腿,只是避开包大庭。

后来,在包大庭的操作下,彭锦堂当上了轻工机械厂的支部书记,成为厂里一把手。

彭锦堂的妻子在市总工会工作,介绍人是包大庭。

两人结婚后,生下了儿子彭明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