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道德经大智慧》第十七章:才德勿夸,功成不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才德勿夸,功成不居

1、题解:

即使有的天大的才能,在到处充满着无限知识的宇宙中也算不了什么。

有位科学家总结说:“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是一个圆圈里面的部分,他所不知道的知识是这个圆圈外面无限广阔的部分”。

所以一个人即使有了点才能,也不要自夸,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夸耀的。

即使是在大家夸你的时候,你也不能骄傲,要知道大家的夸赞更多的是一种鼓励。

如果骄傲起来,那我们就像是坐井观天的那只青蛙,或者是望洋兴叹的那个河伯。

还有的人说,修养高深、品德高尚是不是值得骄傲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孔子已经修养到了圣人的境界,还是觉得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觉得老子的境界更高,多次向老子去学习。

老子虽然修养一生、研究一世,参透了天地的奥妙,但他谦虚低调、从不张扬,走(西出函谷关)的时候,也是独自潜行。

释子(释迦牟尼圣人),刻苦学习与钻研,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他在讲课的时候还经常说:“不要我讲什么你们就信什么,要用批评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自己体验和领悟”!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收获的时候,难免受到大家的夸赞。这时候的正确态度是:“这不算什么!这不是我的能力和功劳!这都是托我爸妈的洪福,这都是我们经理领导得好!”

2、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现贤。

3、译文:

大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开弓射箭一样吗?抬高了就降低点儿,瞄低了就升高点儿,力量大了就减少点儿,力量小了就增加点儿。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这样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以使万物保持在均平调和的状态;但人世间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恰恰相反,人间是剥夺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东西拿出来供给天下不足的人?这一点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得到。因此有道的人化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劳自居,因为他不想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然的规律是拿有余的来弥补不足的,而保持“均平调和”的原则。社会的治理应效法自然规律的均平调和,才能使社会达到完满和谐。

4、理解:

我们来看一下人类发展的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人类的生产力提高、财物开始私有以后,就脱离了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的奴隶主拥有一切,将奴隶当成劳动工具,奴隶们像老牛一样工作,到头来连吃穿都没有保障,所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会起来反抗,最后终于彻底推翻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进化到了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里农民多少有了一些生活用品和剩余了一些农副产品,但主要的劳动所得还是被地主剥削了去。后来地主的贪婪**越来越强,当他们接近了奴隶主的时候,农民起义就爆发了,这个社会就被动摇了,最后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取代。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虽然20%的资本家拥有社会80% 的财富,但工人还是有了较为富裕的生活。有房有车、有带薪假期、有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险。

当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时候,人民不再是被剥削和被压迫者,而是翻身得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行使着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绝对的*,拥有自由和幸福的生活。美中不足就是还有贫富的差距和地位的高低。

到了**社会,这些问题就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贫富差异,没有地位的区别,一切都公平完美!

古代吴越相争,在帮助了越王勾践成功复仇之后,范蠡感到越王勾践这个人像大多数国王一样,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很可能要被他卸磨杀驴,于是就弃官逃跑,隐姓埋名,化名陶朱公做起了生意――我国第一位有名的商人、企业家。

由于他管理到位,经营有方,所以很快就积累了很多财富,但他自己却不挥霍,反而将这些财富捐给了那些需要钱财的贫苦人家,做起了慈善事业,后来的李嘉诚、比尔•盖茨等人,都是跟他学的。就像这样的情况,一共重复过三次,被大家称作“三聚三散”,这就是懂得《道德经》的人,这就是懂得成功了也不要居功自傲的人。

像这样的人还有解放军的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主席升他做司令员,他也婉言拒绝,后来请他当元帅,他也让给了资格更老的同事。

古代东汉时期的大树将军冯异也是这样不自夸、不争功的人。别人经常为了争功劳搞得脸红脖子粗,抡刀动枪,但他却每次都是靠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后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树将军”。

周公摄政七年,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可谓呕心沥血,但当周成王刚刚成熟了一些的时候,他就将管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了成王,并且从来不提起自己的这段儿王佐之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