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道德经大智慧》第一章:顺其自然,功倍事半(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顺其自然,功倍事半

一、题解:

习惯上,我们往往称宇宙为天,称供我们繁衍生息的这颗星球为地(亦称大自然)。地球在它几十亿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创造生命的时候始终遵循着一种自然规律:从单细胞生物到枝繁叶茂、花红柳绿的植物界,再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界,一直到人类自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了万物之灵。因此,我们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在学习、工作、生活和事业等各个方面都要尽量顺应这个自然的规律,决不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逆天而行,妄图以自己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所学到的一些小聪明和整个宇宙所蕴含的大智慧单挑儿。果能如此,必心想事成、事半功倍、轻松愉快;不能如此,必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徒增烦恼。

二、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译文:

“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同时,她又是我们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道是很难用语言来说明得清楚的,否则,它就一定是失去了“道”的真正含义,“道”包含万物之理,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实体,并且永恒不变,(由于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局限性)这个道理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解释得明白的;“名”,也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述明白的,凡是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要了解大道,不能执着于语言、文字和名称,完全要靠心灵去领悟,否则就会误入迷途,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可以研究天地万物创生的情形。“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是天地创始的根源,天地开始的时候,没有物体,没有形象,这种情形就是“无”,“无”是道的本体、宇宙的本源;天地产生以后就是“有”,就由天地产生万物并滋养万物,这“有”就是道的作用。我们要想研究、把握和利用道,必须要在绝对安静的禅定状态(或大家容易理解的气功状态)之下。人的心灵只有在清静得连一丁点儿**都没有的时候,慧眼才能睁开,才能观察出和感悟到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内在的本质,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而不得清静,则仅能用肉眼观察到事物外在的表面现象。无名无形、有名有形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不同形态和境界的统一真理,一个是道的本体,一个是道的作用,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这两种变化都可以叫做“玄”。玄妙深处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玄妙,是产生现象世界森罗万象的物、事、像的产育之门。宇宙的本体是无,由无而生天地,由天地而生万物,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四、理解:

西方古代的哲人维特根斯坦说:“能说的都要尽量清楚,不能说的必须要保持沉默。”因为如果说不清楚就会给他人造成误导,有些高深的道理一下子很难说得清楚,也会给他人的思想带来暂时的混乱。

现代人经过了十几年的思考和比较,才知道了“有文凭并不就是有文化”这个道理。其实古人早就总结过这个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即使是没有上过学堂,只要懂得人情世故,看得明白事情,能够把人和事儿都做好,就是受人称赞的人,就是成功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

李嘉诚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年轻人们都想成为像李嘉诚那样成功的华人首富,拥有千亿人民币的财富。李嘉诚的成功得益于他领悟到了做人和经商两个方面的“道”。他的做人之道我们在后面相关的地方再来探讨。在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经商之道。

李嘉诚“商道十诫”的第一戒是戒“盈”:切勿过度,过度则诸事绝。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分寸,兼顾所有人的感受,将结果控制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二戒是戒“浮”:切勿浮躁,过度则风险多。这一条儿对于年轻人来说特别有针对性,因为这个浮躁的时代把年轻人的身上都打上了浮躁的烙印。年轻人谁不想成功?谁不想快速成功?但如果这种愿望的速度超过了规律的限度,就会走向失败。

7年,西安科技大学的一个优秀毕业生刚毕业就急急忙忙开了一个科技公司,结果仅仅经营了9天就宣告失败了!

孔圣人在《论语》中也告诫过那些浮躁的人,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只可惜这个大学生和像他这样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学习经典的好处,宁愿打游戏、看大片儿也不愿意去学习经典,那没办法,只好到时候痛苦地接受失败的教训。

第三戒是戒“疑”:切勿拖延,过度则失良机。机会这个东西是稍纵即逝的,如果迟疑的话,机会就会错过了。前些年房地产业刚刚兴旺起来的时候,很多人虽然想做但却迟疑于风险而没做,所以现在只好感叹人家现在的成功和自己当时的迟疑。

第四戒是戒“欺”:切勿奸猾,过度则痛苦生。现代的人都很聪明,谁也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连上三次当。如果谁敢采用欺骗的手段,时间长了一定会自绝于人群和社会。我1994年的时候在广州的一家预测公司工作。《易经》等预测经典本身确实是科学的,但老板为了多赚钱,逼着我们这些预测师欺骗顾客,说什么“这个月有灾,下个月有难”之类的吓人话,吓得顾客连忙请大师给破解……时间一长,有的人感觉到受了骗,就过来闹事儿,没办法,公司只得不断地到处搬家。

第四戒是戒“止”:切勿懒惰,过度则百事废。2006年,我被调到兴隆集团旗下的房产经纪公司负责企业管理工作。当时秦皇岛同行业中强于我公司的只要两个企业。我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发现我公司的店面数量、员工人数等几个硬指标与这两个竞争对手均不相上下,但为什么业绩差很多呢?后来通过观察和比较才发现是公司以前疏于管理和激励,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都不太高,比较懒散。人家公司7:30员工就到店了,咱的人8:00还没来;人家每位员工每天看好几套房子,咱的恨不得一套也不看,待着多自在呀,甚至还有偷着上网看大片儿的……

第四戒是戒“急”:切勿妄动,过度则误事多。北京房山区有一所家教学校,为了使更多的家长和社会上的人更加认可学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以便招到更多的学生,想出了一个搞免费“青少年成功学讲座”的宣传方式。这种思路本身是对的,但由于太着急,天天晚上都讲,让老师们打电话邀请家长来听。当时学校共有约40名学生,抛除了各种客观因素,能来听讲的也就40左右个家长。每天来几个,几天就轮完一遍了。演讲的老师只有一个,课程只有2小时,第二遍再听就没意思了。但学校还是让老师们不断地邀约,天天晚上都讲,结果反而给家长们增添了负担和反感,再加上管理上的诸多失误,开始搞讲座的三个月以后,老师和学生都逐渐*了,这家学校也就黄了。

第七戒是戒“苛”:切勿苛刻,过度则交易少。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双赢”的时代,如果我们想将利润独吞的话,合作伙伴儿肯定受不了,那就是“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了。

第八戒是戒“小”:切勿小器,过度则失人气。北京有一所家教学校在走廊内办公,表面上说是大家沟通方便,其实是为了便于监督――这一点每个不缺心眼儿的老师都能看出来,单位对自己这么不信任,你说大家的心里能舒服吗?难怪这个学校仅仅运营了半年多就关门儿了。

第九戒是戒“散”:切勿散漫,过度则检点难。前面曾说过我在兴隆房地产经纪公司工作的事情,去了以后给我的另一个强烈感觉就是员工的纪律性很差,制订了纪律之后就马上培训,后来又做了企业文化培训,还是一下子改不过来,一个70人都是大学生的企业,三年下来竟然处罚了300多人次,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员工犯错误,有的是迟到早退,有的是衣冠不整,有的是发型个性化等等,你说他们有多么散漫?

第十戒是戒“独”:切勿离群,过度则失根基。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离不开人来干活儿,离不开人来消费,干什么都要讲这个人气儿和人和。比如说北京通州乔庄短短一公里长的乔庄北街的房地产经纪公司就有十多家,就是想聚群,谁也不想单独找个僻静之处开个店面。

关于语言的局限性,苏东坡曾经用太阳进行过譬喻。

一个盲人,听大家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就想知道太阳长得什么样。有人告诉他太阳是圆的。后来他摸到一个盘子,感觉到是圆的,就说是太阳。大家赶紧告诉他这不是,太阳不仅是圆的,而且还能发热。后来他又摸到一张大饼,就又说是太阳,搞得大家直上火。

大家都知道中国释家文化的最高水平是六祖慧能大师,学习释家文化的中国人当中也只有他的书敢叫经――《六祖法宝坛经》,但大家知道他没上过学吗?要是知道了会不会感到吃惊呢?

不但我们普通人会吃惊,就连大师都吃惊。

有一次,一位国学大师学到释家文化的一部经典《涅?经》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学了20多遍都没有学会,有人就指点他何不找排名全国第一的六祖慧能大师给讲一讲呢?

他找到了慧能大师,说明来意之后就想将经典递给慧能大师,没料到慧能大师说,你不用给我经书,我不认字儿。这位大师一下子迷糊了,这可是原装正版的“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慧能大师见状,就启发他说:“如果我用手指给你月亮在哪里的话,你是看月亮呢?还是看我的手指呢?”“当然是看手指。”“你学习经典是为了追求真理呢?还是追求这些字句呢?”“当然是追求真理。”“说得好,语言和文字只是有利于人们传承和认识真理的一种工具,并不是唯一的和最快的路。这样,你照着经文念给我听,你念一句我给你讲一句,然后你就明白了。”

在古代,车轮都是像劳斯莱斯汽车一样,完全由纯手工制作。有一个叫轮扁的人做车轮的技术在当时是全国第一。大家问他,你儿子学没学做车轮?他说学了。水平怎么样啊?他答一般。你是不是猫教老虎留一手啊?他说:“不是的,我想全部教给他,但有些绝招和窍门,用语言说不出来,他的领悟能力也不足,我也急得直瞪眼,但却无计可施。”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

我曾经学习过武艺,虽然功夫不到,水平不高,但却知道老师在教学的时候经常有急得说不出来了就过来做示范,或者用手给我们来纠正姿势。然后我们就明白了。

道德经的道字我们平常不太提到,我们习惯的词语是规律。如果我们做事情顺应了规律的话,就会顺风顺水,容易走向成功。如果一旦违背了规律,那一定是悲剧的结果。

有一只青蛙,正在荷叶上歌唱美好的生活,谁料灾星突然报到。来了一只蝎子想请它帮忙渡河。一开始青蛙还很清醒地认识到这很危险,于是婉言拒绝了。但架不住蝎子的恳求和坚决不蛰他的保证,青蛙就驮着他向对岸游去。

到了岸边,蝎子向青蛙表示了感谢之后就上岸了,他本来没想蛰青蛙,但由于多年的习惯的作用,他还是习惯性地在离开时扎了青蛙一下。青蛙在临死之前还在说着“不是说好了不蛰的吗?”这只青蛙的死,就是在于忽略了事物的规律性。蝎子这个东西的本性就是蛰人的吗,这种风险是要坚决规避的。

这些年房地产业特别兴旺,但有个小问题总是搞不好。房子盖好了,绿化也搞好了,业主也入住了,虽然有铺好的四通八达的人行道,但草坪却总是有人踩踏。

物业的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做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上“小草也是生命,请勿践踏”之类的话,插在草坪上,没想到过几天牌子不知被谁给拿走了,最后草坪上还是被踩出了一条小路。

这里面固然有小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但首先应该是建筑师的设计问题。

有一位学过《道德经》的建筑师就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巧铺了人行道。

他首先让大家将空地上全部铺上草坪,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走出了一条一条的小路,他再让工人在大家踩出来的地方铺人行道,结果不但没有人去踩草坪了,而且从空中往下看的话,人行道组成的图案还特别美丽。

有些梦想着一夜暴富的人愿意去买彩票,到了卖彩票的店里面,就会看到满墙都是中奖号码的曲线图,这就是在力图找到中奖的规律。英国有一位教授利用对于中奖概率的研究最后真的中了大奖。这就体现了研究规律的作用,研究规律就是为了更快地走向成功。

要想掌握规律,关键在于领悟。

有一个樵夫上山砍柴,砍着砍着突然发现旁边有一个类似于周星驰电影《长江七号》里面那个小外星人一样非常可爱的小东西。他想,我把它捉回去给孩子玩儿,孩子一定高兴。他刚想到这里,那个小东西说话了:“你想抓我。”这下子把樵夫吓一跳,嘿,这家伙还会说话,还知道我心里想啥,即然这样,我就先假装不理他,然后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再去抓它。没想到它又说了:“你想先稳住我,迷惑我,让我放松警惕,然后再抓我。”樵夫心想,这保不齐是个妖怪,算了,别搞出什么乱子来,还是老老实实砍我的柴吧。他的心逐渐平静了下来,专心砍柴。谁知一个不小心斧子掉下来了,正巧压在了那个小东西上面,他轻而易举地就捉住了他。樵夫问他,你既然会说话,那你叫什么名字?它说:“我叫领悟”。

五、应用建议:

学了本章以后,请考虑下面的问题,希望都是肯定的答案:

、您现在是否已经得道?

B、在工作和生活中各领悟到了什么程度?

、是不是感觉到做什么都很顺利?

D、心想事成的事多不多?

E、是不是家人、朋友和同事都很喜欢你?

F、你的精神世界是否既充实又快乐?

、找工作、干工作、做事业的关键您找到了吗?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