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穿越之宁王》第六十一章 宋礼治理河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和在马六甲的外交活动,成功促成了马六甲第一位君主拜里迷苏剌的访问,在1411年亲率使团访问中国之后改信***教。而强大的马六甲***王国兴起后,加速了***教在整个东南亚的传播。

姚广孝自从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以来,朱瞻基开始也关心百姓的疾苦。皇孙朱瞻基少年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学术。

皇长孙朱瞻基的教育,由大臣胡广等人进行指导的。朱瞻基向胡广和姚广孝请教国事,每次明成祖都来问其课程如何,朱瞻基回答都因对如流。

永乐九年正月,明成祖大祀天地于南郊。丙子,柳升镇守宁夏。巳卯,张辅为征虏副将军,会沐晟讨交阯。丙戌,丰城侯李彬和平江伯陈瑄率浙江、福建兵捕海寇。

二月陈瑛有罪,后被皇帝下狱处死。丁巳,倭陷昌化千户所。三月赐萧时中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壬午,浚祥符县黄河故道。戊子,刘江镇守辽东。

同年六月乙巳,郑和还自西洋,下交阯右参议解缙于狱。七月丙子,张辅败贼于月常江。九月戊寅,谕法司,凡死罪必五覆奏。

十月乙未,宽北京谪徙军民赋役。癸卯,封哈密兔力帖木儿为忠义王。乙巳,复修《太祖实录》。十一月蠲陕西逋赋,癸亥,张辅败贼于生厥江。

丁卯,下旨立皇长孙瞻基为皇太孙。壬申,韩观任为征夷副将军,改镇交阯,都指挥葛森镇广西。丙子,敕法司决遣罪囚毋淹滞。是月,遣使督瘗战场暴骨。

十二月壬辰,敕宥福余、朵颜、泰宁三卫罪,令他们入贡。闰月丁巳,命府部诸臣陈军民利弊。同年十二月,阿鲁台遣使纳款,请得役属吐鲁蕃诸部,乞求明朝廷刻金作誓词,磨其金熔入酒中,饮诸长盟誓。朝廷议欲允许,左庶子黄淮认为不可以。

黄淮说道:“臣认为彼势分则易制,势合则难图。”皇帝朱棣对左右大臣说:“黄淮谕事,如立高岗,无远不见。遂采纳黄淮的建议,不与阿鲁台订立盟约。

永乐九年十月,被皇帝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13岁的朱瞻基在名师教导下,后数度随皇祖父朱棣征讨蒙古。

在这一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明成祖让大臣宋礼主持对会通河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明代对大运河百余年的治理,是确保以后500余年大运河繁荣的重要措施。

永乐九年六月命开会通河,自明初输饷辽东和北平,亦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年建北京,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发山西和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

至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言道:“旧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于是,皇帝命礼及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前往治理。

此时,工部尚书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计策,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

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

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和镇江民众三十万人,上奏减免百姓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多天后工程完成。同年,皇帝朱棣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使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会金纯,浚祥符鱼王口至中滦下,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宋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皇帝赏赐衣钞。同年,浙江、湖广、河南、顺天和扬州分遭水灾,河南和陕西遭受了瘟灾,明成祖下旨遣使前去赈灾百姓。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年,荐授陕西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员外郎。明成祖即位,命其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

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尝请给山东屯田牛种,又请犯罪无力准工者徙北京为民,并报可。永乐七年丁母忧,宋礼被诏留视事。

纵贯祖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许多闻名世界的规模巨大的工程之一。

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共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流经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

在古代,大运河是全国南北的交通干道。为了维持国家的开支和满足统治者生活的需要,历代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从江南搜括巨额粮米和财物,运到北方,被称为漕运。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河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很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数河段岸狭水浅,不能通行重载船只。此外,又常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因此运河航运时断时续。

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夫十六万五千多人,要疏通运河,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但是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等治河官员对会通河航运能力这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后来,来了一位叫白英的老人,说道:“宋大人,草民有好的办法可以解决水源的问题。”宋礼问道:“莫非你有什么好的对策,老人家详细道来。”

于是,宋礼采纳了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才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

白英认真总结了会通河水源不足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以前选择的分水点不合理。白英经过仔细勘察分析,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

白英又全面分析了会通河附近的河流和水源分布情况,看到在河的东侧,南旺镇南面有沂水、泗水和洸水,水源是比较丰富的。南旺镇北面只有大汶河,它分成两个支流,一支向北流经东平县境入海,一支向南流入洸水。

为了解决南旺镇北面水源不足问题,白英建议改建元朝的堽城坝,阻止汶水南支流入洸水。同时在东平县的戴村修筑拦水坝,阻止汶水北支入海,把大汶河的全部水量和它沿线的泉水溪流引到南旺注入会通河。

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使六分水向北流到临清,接通卫河、四分水向南流到济宁,会同沂、泗、洸三水入黄河的痛苦。

为了便利航运,白英针对当时地形高差大,河道坡度陡的特点,建议在南旺南北共建水闸三十八座,通过启闭各闸,节节控制,分段延缓水势,以利船只顺利地越过南旺分水脊,经达临清直达京师。

为了保证充足的水源,白英还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来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了水柜,并且设置了斗门,以方便蓄滞和调节水量,被称为水柜。

由宋礼为知己作后盾,作为总工程师的白英,进行了八年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并完成了伟大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在坎河口修戴村坝,逼汶水南行,开挖八十里长的小汶河,引汶水南到南旺。怕汶水旱时不足,又于运东地区挖掘三百余泉,分成了五派水系济运。在南旺汶水入运处筑砌一道三百米长的石护坡,并在迎汶处建了一个鱼嘴形的分水水脊,汶水“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

沽头至临清间建起三十八座闸坝,可以调节水量,并设立安山、南旺、马踏、昭阳四湖为水柜,涝时蓄洪,旱灾时可以渡水运输。

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来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宁王朱权在南昌府听说宋礼在修理河道,也派人去协助宋礼疏通运河,终于解决了南北交通运输的问题。朱棣初即位之时,即命前监修官李景隆、茹瑺等修撰《太祖实录》,但因其心术不正,所修未能精详。因此,永乐九年十月十七日,皇帝下诏重修太祖实录。接着,命姚广孝和夏原吉为监修,胡广、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为纂修官。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