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懵懂情缘》第四章 家庭变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做父母都有一种夙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大人们都知道,想摆脱贫穷或走出大山,只有读书,一个人有知识,有文化,会找到好工作,才是出路。对于金凤和小明这一代人,村子里只要有小孩子想读书,肯读书,而且学习成绩好,家人高兴,寨上有名。每到期末,小村子里的人们听到小明和金凤又捧着奖状回村时,个个投以羡慕的眼光。总在小明和金凤父母面前夸他们培养出有出息的小孩子,一寨子人闲聊时,总把话题转到他俩身上,不是夸奖就是佩服。而且听着小明在学校是全校第一名时,寨子人更是惊叹不已,只要小明从学校回到小山村,不管是小明和寨子里的人们路上相遇,还是在田间地头干农活碰上,人们对小明都倾慕不已,总想和他攀谈,想了解这位寨子里的小名人。人们总想知道他读书的事儿,他总是谦虚应对,彬彬有礼,寨子里的人们觉得有出息的人就是不一样。在寨子里他读书的名气早己超越了他和金凤的感情问题,惭惭地人们淡忘了他和金凤的关系,转向关心他和金凤两人给村子里带来的名誉。

时间过得真快,在人们的夸奖声浪中,金凤和小明进入了初中三年级,这一学年至关重要,是否能由初中三年级直接考取中专和中师,毕业后可直接参加工作,这是当年农村小孩子的期望,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好多读书成本,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又能走出贫穷山村,从而改变人生。是否能考取县城重点高中,县城重点高中无论从师资配备和软硬件设施都比镇里中学好,对今后的高考肯定容易得多。

又是九月开学季,十五六岁的小明和金凤两人一到学校格外引人注目,金凤打扮朴素,穿戴整洁,但不乏那靓丽的美人坯。小明英俊,又高帅,哪端正的模样人见人爱。校园门口公示榜上写着,“光荣榜”三个大字格外醒目,三个大字下面就是减免学费名单,潘小明,年级第一名,学费全免,......杨金凤,年级第五名,减免学费一半......。榜前围满驻足观看的人群,有老师,有家长,有学生。他俩一进校园,就有学生围住他俩,打招呼,有说笑,有议论。学生对他俩的议论,引起了一些家长兴趣,有的家长走近小明和金凤,问他俩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有的介绍自已小孩和他俩认识,想要他俩带动一下他们小孩子。报名当天的一上午,他俩为了应付各种交流,也忙了一上午。今天总是他俩一起在校园里跑上跑下,老师和学生们个个不以为然。下午各班级学生进教室,金凤原来在最后一排独坐位置不知被谁悄悄搬到中间一组的第一排,还是那张课桌,还是独张排列在哪,只是位置变了。因为她是慢班中冒出来全年级第五名,是班上成绩冒尖户。金凤对班上的同学来说,个子算高的,她不好意思坐在那位置,想搬回原处,全班同学把她围住,劝住她留在第一排。金凤感觉全班同学的盛意难却,只好单独坐在这位置,老师进教室看到这般景象时,不知是受之感动,还是对金凤的歉意,只安排开学工作,对金凤位置的变动一声不吭。

当天,他俩回到家,两家父母和弟妹们都在金凤家一起吃饭,晚饭过后,因为今年是初三,是关键的时间点,两家父母要求他俩放学后不再回家,在学校吃饭,以免影响学习。开始金凤不同意,经两家大人反复作思想工作,同意他俩凡是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在一起学习或做事,是他们两人的专属时间,金凤才勉强同意,小明也才有笑意。

第二天,他俩早早来到学校,金凤走进教室,她傻眼了,她第一排的独坐位置不见了,教室里所有课桌全部是双双整齐排列,金凤站在讲桌边,班上同学都用留恋的眼神望着她。但她愣愣站着,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是老师不守信用,还是班上的同学故意捉弄她,她站了一会,可能是生气了,手提书包,冲出教室,当时的金凤想哭无泪,想叫无声,昨天来校受人尊重,今天进班受人排挤,心中伤感到了极点,她走出教室,走下操场,想找个僻静地儿哭一场。她不想打扰小明哥,更不相去找老师说理儿。正当她不知所措时,后面传来班主任老师的声音:“杨金凤,到我办公室来一下。”金凤听到叫声,擦了擦含在眼中的泪水,跟着老师来到了办公室,“看样子像生气了?”老师笑了笑,发话了。金凤抿着嘴,一声不吭,泪水不知不觉从眼中流出,她想要老师给她一个合理的解释。谁知老师用商量口气说:“金凤同学,老师也舍不得你,我们班是慢班,今年你是初三最关键的一年,为了让你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昨天下午放学后经学校行政会议研究,把你转到三(1)班读书”。金凤听到老师的话语,这下子金凤真的懵了,那是学校唯一的快班,小明哥不是在那个班吗?怎么又把我也转到那班去?不知是高兴还是激动,脑子里全是问号。“金凤同学,我知道你是个好学生,我们班所有任课老师都舍不得你,但学校为了让你学得更好,决定把你转到快班去,听学校安排吧,你去班上和同学们打声招呼,鼓励鼓励一下我们班的同学”。金凤走出老师办公室瞬间,激动得想哭,高兴得想笑,这才是真正的叫人哭笑不得!金凤边擦泪水边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鞠了一个躬,对于在一起同窗苦读两年的五十多位同学,好像有蛮多话要跟班他们说,但当时脑子里感觉一片空白,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眼中眼泪开始冒出来。反而班上有同学喊到:“去呗,到快班去,哪里更适合你!”“别忘了我们,常来班上看看,和我们聊聊呗”。两年来,独坐的金凤,很少跟同学们说话,她总以为自己是孤单一个,原来同学们心里有她,想起这些,金凤的眼泪马上涌出,一句话都说不出,再向全班同学鞠了一个躬,就捂着脸冲出了教室,身后的教室里只留下一阵掌声。

在教学楼走廊的另一头,快班三(1)班班主任张老师站在那,手里还提着一根板凳,眼睛一直望着走廊的这一头,一看就知道他是在等金凤的,他看着在走廊上擦泪水的小女孩,知道她肯定是学校安排转过去的金凤,他主动走过来,看了看金凤,问道:“你是杨金凤吧!走,到班上去”。金凤跟在老师后面,胆颤心惊走进教室,老师拿着板凳走到第二组最后一排的小明身边,叫小明身旁坐在一起的同学位置移至前面一排,然后把凳子放在小明身边的课桌前,对金凤说:“就坐在你同村的小明身边吧,你俩熟悉,学习上好相互帮助”。金凤受悚若惊,心想,是不是老师想考验我,她不敢往位置上去,老师看金凤犹豫不决样子,开口说道:“没事,学校知道你俩不是早恋,是你两家离得太近了,像兄妹感情,放心,坐呗,老师相信你们,让你俩坐在一起,是想让你们更用心去学习”。听了老师的话,想起两年前伤心的分开,眼泪差不多又要掉下来。金凤挨着小明坐下,好久找不着这种感觉,有点不习惯,坐下后,转身看了看小明,甜甜的笑了笑,小明也笑着应对,两人很开心。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山村里很多年青男女南下打工,都往家中寄钱。加上村里很多家中养殖和种植的收入,山村里的很人家都盖上了新房。备受全村人关注的小明家开始筹备建新房,他和弟妹们都开始长大了,原来的矮木房子里居住有些拥挤,加上还要存放粮食和家用设备设施,显得更加拥挤,建房的事小明父母己提上了家中的议事日程。小明父母向当时的村委会申请同意后,开始砍伐自留山上可以建房的木材,砍伐木料时金凤父母也参与其中,四个大人加上寨子里零星求人帮忙,足足花了近三四个多月时间,才把建房的木料搬到了小明家边上,堆码好。那段时间,小明和金凤心里明白,父母们干的都是重体力活,肯定辛苦和劳累,他俩是清楚的,他们俩也非常体贴父母,虽然父母不允许他们每天回家,但体贴乖巧的两人放学了经常赶回家,帮父母们担担水,洗洗菜,煮煮饭,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进展很顺利。

木匠师傅已请进家,小明家轰轰烈烈的建房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农村人家筹建新房,是件大事,建起新房,是件喜事。小明每次回家,看到工匠师傅们你来我往,抬上抬下,削木头的,锯方板的,钻孔的,......。每天十多人,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声调和谐的锯木声,声声入耳。心想到马上建起新房,今后能住上新房,心里满是高兴。金凤也一样回家动不动就往小明家跑,凑凑热闹,有时还帮小明妈洗菜做饭搭搭手;为小明家建新房凑份儿,添砖瓦,有时还干得多起劲。小明也一样,看哪缺人手往哪帮。师傅们每天一样都是忙着,争取在冬天来临赶趟儿把房子完工,免得挨冷施工。

一晃过了两个来月,小明和金凤初三为了赶课,加上双休日也在补课,已近半个月没有回家,钱米都是父母们送到学校来。小明和金凤在一起最多的话题,不是学习上的事儿就是小明家的房子。他俩在学习之余,总惦记着家里的情况。不过对于学习成绩,自从他俩回到了一个班后,相帮相助,不愧是往火上加油,火势更猛。成绩直线上升,把其他同学甩得老远,只有小明和金凤比拼,找不着对手。老师们看在眼中,高兴在心中。老师们还在议论,早不该把他俩分开。对于初一初二将他俩分开,不断的对他俩教育谈话可能是一种不恰当的方法。自从他俩在一起后不但不是老师的眼中钉,反而成了学校里的明星。

山里的冬天,冷得透骨,除了水流潺潺的小溪,田里,塘中全部结满了冰,不知有多厚,人在冰面走过,没有一点儿声响的感觉。风呼呼的刮着,加上灰蒙蒙的天,纷纷扬扬的雪花随风漫天飞舞,山野上厚厚的积雪裹在上面,最深之处淹没成人的膝盖,在外面多呆一会儿,简直无法承受。开学近两多个月来,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让小明和金凤还是觉得着急,天再冷,教室的角落里总有他俩的身影,做题,讨论问题,......时而有班上同学参与,而且越来越多,在这冰冷的冬天,在小明和金凤的带领下,教室仿佛成了冬天的一个大火炉,他们什么都顾不上,只是全力以赴地读书。

天刚蒙蒙亮,“叮当,叮当……”老掉牙的早晨起床的钟声敲响,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同学们,舍不得离开暖和的被窝,爬起来了的同学打开寝室门,哇,好大的雪,校园一片银白世界。有同学到食堂打上一桶热水,一寝室人一哄而上,那景象,几乎是帕子空中舞,人手桶中塞。一桶水几乎洗遍了一寝室人,不知是谁,把小明的洗脸帕子在热水桶里拧了拧,扔给了小明,小明赶紧往脸上擦了擦,上早读去了。第一节课,老师在津津有味地上课,小明和金凤正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不停地在书本上勾画要点,作笔记,上课成了他俩最有味的时间。这时,紧闭的教室门响起敲门声,打断了老师的上课,班主任推开教室门,在上课老师耳边耳语几句,上课老师轻轻地走近小明身边,告诉小明班主任老师找他,小明还沉迷在老师上课那抑扬顿挫的话语中,蒙蒙地看了看老师,老师再次告诉小明班主任张老师找他时。小明才急冲冲走出教室。跟着班主任来到了办公室,进入办公室,坐在眼前的是小明的姑姑,两眼含着泪水,小明很有礼貌叫上姑姑,姑姑带着很悲伤的语气对小明说:“明儿,家中发生了不幸事情,家中建房还差些木料,你父母为了赶建房工期,不耽误木匠师傅的活儿,冒着大雪上山砍伐木材,然后你父母两人把木料抬回家,在抬木材的路上,雪天路滑,不幸摔倒,被木料压住,父母两人严重受伤,父亲病危,母亲伤也伤势非常严重,均被送进了医院,请你马上回家好好的照看弟妹,过些天父母病情好转了再来上学”。听到了这个不幸消息,小明犹如晴天霹雳,耳边轰轰作响,头晕目眩,几乎瞬间站立不稳,眼泪沽沽直往外流。

灰蒙蒙的天,仿佛离地好低好矮,要蹋下来似的。白皑皑的大地,一片苍茫,行人稀少,树被压弯了,压折了,老天爷好像不让它们再有出头之日。好冷好静好凄凉的冬日里,好端端坐在教室里全身心读书学习小明,被这无情的冰冷世界打断了梦儿,被迫离开心爱的校园。小明把这事儿告诉了金凤,金凤知道小明家出事后,跟老师请假,执意陪着小明回家,山路崎岖,全被白雪覆盖,很多地方分辩不出是路还是坎,小明和金凤在差不多十来厘米深的雪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缓慢的回家。两人不知路上摔倒几回合,跌倒了爬起来,相互搀扶回去,小明心中坚信一条,今天无论如何要回到家,照料好弟妹,让父母安心治病。金凤心中只有一个念想,今天一定要陪着小明哥哥回家,看看小明哥哥家里的情况,能帮他分担点儿痛苦不?雪地中唯一一条脚印从镇上伸向山间,不知走了多久,两人终到了家。

小明的家中,门口建房的一大摊子,父母受伤后,所有活儿停了下来,建房的料儿横七竖八散落一地。小明的弟妹被金凤父母接到了山梁那边金凤家,小明到家时,一片凄凉,老屋大门紧闭,雪堆到大门栏儿,进入屋内,平时星火不断的火铺儿,冰冷冰冷。以往回家总是父母门口笑呵呵的迎着自己,看到眼前的一切,想起这些,小明眼泪夸眶而出,蹲在门边儿,心里的冰冷,心中的痛苦,当时谁都不知他难过的滋味。本想在初中毕业可考上中专或中师,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在自己人生最关健节骨眼儿,家庭出现了这样的变故,真的意想不到,小明蹲在哪儿,不知多久,心想这老天爷对他的不公,心里更是痛苦,埋下头,不停抽泣着,他也不知道以后咋办。当晚,小明在家生了火,把弟妹从金凤家里接回来,心中一片茫然,看着懵懂无知,满眼含泪的弟妹,心中只想好好照顾弟妹是作为当哥哥的本分。但只要想起和金凤在一起的课堂,那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老师讲课声,只是心痛,再没什么。

第二天,天还没亮,小明就早早起床,打整早饭,招呼上弟妹们早起吃饭了去上学。自己踏上白雪皑皑山路,前往十多公里开外的县人民医院。呼呼的北风刮得透骨心凉,铺满冰雪的路上行走起来滑上滑下,加上眼中泪水不断涌出,眼前一片模糊,一路上让小明是步履为艰,一两个小时的路程,足足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医院。到了医院,场景比他想象的更加凄惨,父母都在医院的icu病房,根本看不到父母,在病房过道上只见到来守护的叔伯们,叔伯们告诉他父亲尚未苏醒,母亲比父亲稍好一点,有意识。听到这些小明几乎要放声哭出来,泪水涑涑往下落。叔伯们很同情小明,都含泪开导他,劝他不要伤心,等父母好转了就回学校上学。小明在医院整整呆了三个多小时,一直在抽泣,大人们一直在一旁好言直相劝,最后金凤父亲把他叫到一旁,告诉他,要好好听话,好好回照顾好弟妹,这里有大人们负责。听了金凤父亲的话儿,想起家中的弟妹,他只有含泪离开了医院,又步行回家,又是一路的坎坷,天色已晚,走到半路天已黑,凭着雪地的白色亮光摸索到家,甭提摔伤滚着,到家已是半夜。进入家门,家中很静,心想弟妹们肯定是饿着肚子睡着了。进入火铺间,开门一看,金凤和弟妹三人呆呆的坐在火炉边上,一声不吭。看见小明进屋,三人猛然站起,拉着小明,问这问哪,小明说出实情后,四人都沉浸在痛苦之中,一言不发,围在火炉旁坐着。饿了一天的小明连晚饭都不吃,也静静的坐着。

三天后,小明父亲在医院病故,当父亲的遗体抬回家时,他肝肠寸断,坐在父亲遗体旁大哭一场,仿佛要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向身边父亲倾诉。十多岁的受到这么大的打击,他心里的难过极了,连死的心都有。但他想起还在病床上的母亲,身边还需要照顾的弟妹,他只有忍受这一切,告诉自己要坚强地活着。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草草的安葬了父亲。小明现在唯一的希望是母亲尽快好起来,现在病床上的母亲是他唯一的依靠。从这以后他一边安顿好在家的弟妹,一边冒雪冒着寒风来往于县医院,为了省钱,都是步行,十多公里的山路,他成了常客。他也不觉得累,因为他心中有希望在,唯愿母亲平安病逾。虽然他的母亲后来转到了普通病房,但病情没有多大好转。最大的问题是父亲病逝后,在医院住院的母亲的医疗费用成了小明的心病,家中现在一贫如洗,能卖的东西都卖了,连金凤家中也被拖累了,叔伯亲戚们都是借了又借,甚至于他带着弟妹们到村委会和镇政府跪求过,到街上跪讨过,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母亲的医疗费用总是入不敷出,经常欠上医院费用,真的是苦了这个十几岁的小明。

屋漏更遭连夜雨。小明母亲最终还是在小明父亲去逝五个月后在医院病逝,这对小明来说,是致命打击,希望破灭,家庭变故,未成年便成了一家的顶梁柱,他和金凤踏雪回家成了告别学校的最后一刻。从此以后,他失了学校,失去了梦想,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前途......。在母亲遗体抬回家当天,家中一无所有,说得具体一点,米无一颗,钱无一分,看着放在堂屋里的母亲遗体,小明和弟妹们只是泪水扑面,不知如何是好。白天小明只有关闭大门,然后挨家挨户乞求帮助,晚上寨上叔伯和亲戚们,集中小明家,年长的主持工作,形如开大会一样,要求每家捐米几斤,捐钱几元,每天帮忙的吃上自家饭来帮忙,每人必到。就这样母亲在寨子里的乡亲们帮助下,终于安葬入土,小明能做的只是带着弟妹们向山村里的乡亲们深深鞠躬,表达谢意。就这样,小明几个月之间失去了双亲,还负债了当时天文数字的近万元。

家庭的突然变故,小明从此离开了学校,学校老师也间曾到他家看望过他,看到他现在家境后,也只有遗憾地离开。唯一只有金凤,只要从学校回来都往小明家跑,她真的希望有一天小明能和她一起回到学校。她给小明带回了课本,有时还和小明对课本中知识说这讲哪,小明也敷衍着她,笑对金凤,小明知道,他为了这家,为了弟妹是不可能再回到学校。他要还债,那近万元的天文数字债务,小明一笔一笔的记着。他知道他是现在家中的老大,他应该好好的要供养弟妹们。从此小明在家耕田种地,养猪养牛。每天为一家人的柴米油盐而犯愁,家中没有什么卖的,只有上山砍柴去卖,换取生活用品,他的一担柴火,卖给烧瓦窑,仅值四角钱,可买上当时的一斤煤油。昔日人人夸讲和羡慕的读书高材生一夜之间成了一家人的依靠,一个尚未成年,在全村人心中的好?子,在学校里的好学生,在这突入袭来的家庭事故,彻底改变他的命运。(待读)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